不像科研單位、不像事業單位、不像企業、不像高校,是個啥?
答案是:新型研發機構。
1月6日,記者從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會獲悉,“作為聯系科學技術界的民主黨派,我們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要為新型研發機構‘代言’。”
現實既“豐滿”——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攻克“卡脖子”難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實也“骨感”——相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傳統研發機構而言,新型研發機構由于身份難界定,相關政策難以全面覆蓋,有些機構甚至沒有可以申請項目和經費的途徑。
“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不能申請產業條線課題,科技專項中沒有新型研發機構的一席之地。由于市、區財政都還缺乏對應新型研發機構的支持政策,一些機構目前的狀況就是‘四不沾、都不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會相關領導如是言。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會選擇的重點呼吁方向是除了發展以事業單位為主,承擔戰略性、基礎性研究任務的研發機構外,還應重點培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關聯為紐帶、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非營利性新型研發機構,逐步形成包括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類型多元的新型研發機構布局。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會此番“代言”的吸睛點在于,提出允許傳統體制內科研人員及團隊在體制外新型研發機構兼職的構想。在具體舉措上,可將科研人員在新型研發機構工作量納入職稱晉升、績效評定依據,且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單獨或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豐富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供給。(《人民政協報》2022年01月07日 第 3 版,作者顧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