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出席浙江省“兩會”的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所屬新能源所所長陳亮建議,應注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產業鏈建設,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規范制定。
“我們調研發現,市面上有很多可降解的塑料,但存在價格貴、性能不佳等問題。比如‘奶茶換紙吸管’,不少網友反映紙吸管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軟塌、吸力不足,影響飲品口感。”他說。
陳亮告訴記者,2020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出臺政策,要求“從2020年到2025年底,全國范圍內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此后產業資本聞風而動,大量產品涌向市場,可降解塑料成為一時火爆的投資風口。然而,在市場的熱捧下,可降解塑料產業仍舊存在著原材料不足、生產技術落后、制備成本高以及銷售價格高、消費者使用體驗不佳、“以次充好”等問題。
對此,陳亮委員建議,在慎用財政補助、稅后優惠等補貼政策以免刺激可降解塑料產銷“過火”的同時,要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能力,要盡早完善上游原材料生產供應鏈,在生產上著力破解可降解樹脂單體生產核心技術,在回收利用環節中強化可降解塑料堆肥處理與循環利用,“通過補齊產業鏈條,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陳亮建議,面對市場亂象,要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可降解塑料原料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可降解認證制度和體系建設,快速提升國內塑料檢測機構的相關檢測能力,盡快開展可降解塑料生產流通領域的“打假”執法,不能讓一些傳統塑料產品打著“可降解”的名義以次充好、低價競爭,誤導消費者。
此外,陳亮還建議,工業、科技發展研究部門應針對可降解塑料進行行業研究,并及時發布預警,防止可降解塑料產銷環節“過熱”,讓資本和實業界有序流入,保障產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