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家鄉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結合專業,優化面向老年人群的社區醫療產業鏈,打造高品質老齡友好型城市?怎樣在大數據背景下,以社區醫院為依托,搭建社區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探索社區醫療新的養老模式?……作為市政協委員的羅玲結合專業,在履職盡責,建言獻策上思考良多。
今年1月22日召開的成都兩會上,成都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成都中醫藥大學委員會主委、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副教授羅玲帶來了中醫“醫防養”一體化參與慢病管理的建議。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醫、防、養相對分離,缺乏一體化的全程管理模式,增加了政府財政支出;基層醫療單位在慢病管理方面重點在預防與治療,忽略了慢病危重并發癥后康養階段;慢性疾病管理強調規避危險因素,干預措施較為單一,且難以改善患者整體狀態。”羅玲列舉了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慢病成為社會主要的疾病負擔,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逐漸增加,推動著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完成向整合模式的轉變,中醫在“醫防養”一體化整合模式的形成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羅玲認為,中醫中藥在預防與治療慢病中作用顯著,需要常年、規律服用藥物, 用于基礎疾病的治療,在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用藥選取中, 中藥制劑 (中成藥、中草藥) 治療上述疾病作用顯著,且中藥不良反應發生幾率較小,尤其是對于肝、腎功不安全的、長期服藥的老年患者尤為適宜。
“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從情志、飲食、藥物等方面調整體質狀態,建立中國特色慢病管理體系。”羅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