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鋅的“兒童水果”、糖尿病人專用大米,這些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都屬于功能農業范疇。在人們日益重視健康的時代,備受關注。
成渝地區功能農業如何做強做優?1月22日,在政協第十五屆成都市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期間,來自九三學社界別的成都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大邑縣支社、蒲江縣政協副主席包蕾,帶來了關于成都地區功能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發展基礎:
成渝地區功能農業科技成果約20余項
“據不完全統計,成渝地區正在開展功能農業研究的機構有10余家,以四川農大、重慶大學、四川農科院、重慶農科院等院校為主。相關科技成果有20余項。”包蕾舉例,如四川農科院育成了可降低人體低密度膽固醇的“高油酸花生”與“水果花生”,還育成了抗氧化的“彩色稻”與“紫玉米”;重慶農科院育成了預防和治療帕金森的“食花與牧草兼用型蠶豆”和抗血栓、抗腫瘤的“酸橙”;重慶大學研發了富含葉酸的“孕婦水果”、富含鋅的“兒童水果”,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水果”,以及富含葉酸、鋅、硒等微營養素的蔬菜和大米等。但就產業發展來看,成渝地區的功能農業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較快的是富硒型功能農業,如重慶的江津和南川,四川的萬源和宜賓等地。還有一些小規模的功能農業發展,如“渝北富葉酸李”“成都糖尿病人專用大米”等。
但成渝地區的功能農業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缺少地區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山西、江蘇、廣西、寧夏等地為搶抓機遇,已展開功能農業產業全方位布局,但成渝地區在頂層設計上缺少符合兩地實情的農產品營養素提升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
調研發現,目前成渝兩地功能農業領域的研究多為科研機構自行組織開展,兩地尚未形成協同有效、優勢互補的科技創新網絡。功能農業科技成果在兩地的轉化率不高,應用規模小。
成渝地區功能農業的科普宣傳還缺少專業機構、人員和渠道。生產方存在夸大功效宣傳、提供信息不精準、產品標識不規范、營養素含量不達標等問題。消費者存在認知不足、盲目購買、缺乏信任等問題。
建議:聯合進行頂層設計加強規劃引領
對此,包蕾建議,應成立成渝兩地“功能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領導掛帥,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配合,聯合制定出臺符合兩地實情的“農產品營養素提升規劃”和“功能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將功能農業列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的重點發展方向,優先推動功能農業相關技術在相關地區推廣應用。
探索建立功能農業示范區。依托現有都市農業、休閑農業以及成渝兩地“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試點村”發展架構,探索建設功能農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以產出高值功能性農產品為核心,重點圍繞功能農業的業態方向、產業融合的形態模式、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經營模式的應用、社會資本與農村農民利益更進一步聯結機制等方面進行試驗,探索和推廣與成渝地區發展相適應的功能農業發展模式。
組建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聯合構成的“成渝功能農業協同創新聯盟”,集中優勢資源,推進功能農業要素、項目、產業集聚,把規模做大、產業鏈融合做好、品牌效益做強、服務品質做優,提高功能農業整體效益。
同時,聯合制定相關標準,加強質量審查。建議由成渝兩地市場監管部門牽頭,聯合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開展功能農業和農產品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制定,建設功能農產品質量監控及認證體系。充分依托成渝地區與功能農業密切相關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技術機構,發揮其在組織研究制定功能農業標準和技術推廣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成立“成渝功能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展改革部門給予優先立項支持,鼓勵建設功能農業和農產品標準示范區,用標準規范功能農業發展,用標準創造功能農業未來。(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