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涂長望


涂長望(1906年10月28日—1962年6月9日),出生于湖北武漢。氣象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參與創(chuàng)建九三學社,并被選為理事。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涂長望出身于以宗教為職業(yè)又崇尚新學的貧寒之家。父親涂含章,為生活所迫曾在教堂當廚師,后成為職業(yè)傳教士。母親汪美珍,受過新學教育,常以偉人故事教育11個孩子。涂長望排行第三,童年生活的艱辛,使他萌發(fā)了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為中國人爭氣的志向。讀書期間他受五四運動和北伐革命浪潮的影響,參加過人民群眾舉行的孫中山追悼會及“沙基慘案”后的罷課斗爭。1926年秋因政局動蕩,華中大學無法開學,他轉入上海滬江大學科學系。1929年畢業(yè)后,他回博文中學任教。1930年5月,涂長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湖北官費留英生,同年10月入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學習經(jīng)濟地理學,次年9月轉入倫敦大學理工學院學習氣象學,期間寫成《中國雨量與世界氣候》的論文,獲碩士學位,并經(jīng)推薦成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國外會員。1933年他進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地理學專業(yè)博士學位。他留學期間交游甚廣,并熱心于民主進步事業(yè)。參加了留英進步學生組織的“反帝救亡大同盟”,痛斥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4年他受“反帝救亡大同盟”的派遣,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招待會。返英后他參加了第三國際領導的秘密活動,結識了楊秀峰、鄒韜奮等進步人士,且受到他們的思想影響,認識到“近代科學的發(fā)展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歐洲科學迅速發(fā)展與工業(yè)革命密切相關”。涂長望應竺可楨之邀于1934年秋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1935年9月借聘到清華大學地理系任教授。1939年5月他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任浙江大學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長。在浙江大學期間,他想方設法對師生進行抗日愛國、民主進步的宣傳,1943年1月赴重慶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授。1944年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出席慶祝“十月革命節(jié)”的活動。他由共產黨領導人周恩來等所堅持的抗日救國立場,看出中國的希望在于共產黨。1945年7月他與梁希等人積極組成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簡稱科協(xié))。他任常務理事兼總干事,從事愛國民主運動和國際和平運動。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涂長望隨中央大學返回南京。他為中國科協(xié)的建立和發(fā)展付出了巨大精力,團結了許多進步科學工作者為科學和民主而斗爭。他是成立九三學社發(fā)起人之一,并被選為首屆理事,為反動派所仇視。為免遭國民黨特務的毒手,1948年秋由共產黨地下組織安排,涂長望離寧赴滬,轉道香港,1949年春抵北平。12月,他被任命為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1953年8月軍委氣象局轉為國務院建制,改稱中央氣象局,他繼續(xù)任局長,直至逝世。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涂長望潛心氣象科學研究,涉獵甚廣。他以英國、挪威和美國氣象學派的理論為基礎,在中國長期天氣預報、中國氣團和鋒面、中國氣候和東西環(huán)流研究和應用,在培養(yǎng)氣象人才、發(fā)展氣象教育、全面創(chuàng)建祖國氣象事業(yè)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涂長望開創(chuàng)了中國長期天氣預報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初,涂長望指出,中國天氣是東亞天氣的一部分,而東亞天氣又是世界天氣的一部分,要研究中國反常天氣就必須從大氣環(huán)流的整體觀點出發(fā),研究大氣活動中心、大氣波動以及海洋環(huán)流與中國降水和溫度變化的關系。他發(fā)表了一系列論著,如《1931年的大水與1934年的大旱和遠東活動中心的關系》、《中國天氣與世界大氣的波動及在中國夏季旱澇長期預告中的應用》等,這種把中國天氣和世界天氣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觀點,不但在當時是先進的,現(xiàn)在依然是正確的。這為我國長期天氣預報研究工作的開展和后來長期預報業(yè)務的建立指出了方向。

20世紀30年代,氣團和鋒面的分析研究是氣象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涂長望對中國氣團和鋒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中國平均氣流與鋒面的初步研究》(1937)、《中國之氣團》(1938)、《中國氣團分析與天氣范式》(1940)等論文,其中《中國之氣團》一文深受學術界的推崇。他在《中國之氣團》一文中指出,當記錄次數(shù)少時,以各氣團之標準實例為其特性之代表,應比平均數(shù)為好;如佳例為數(shù)頗多,則可以平均數(shù)表之,他還對中國氣團進行了分類并對各種氣團之屬性進行了詳細而精辟的分析,得知各種氣團及其交綏下的天氣,其效果甚佳。

涂長望的論著中有很多是以中國氣候和東亞環(huán)流的研究為內容的。他在中國氣候分區(qū)的研究中,考慮了干濕情況,首先引入年降水量分布形式,并以此為依據(jù),提出了中國氣候分區(qū)方案,進一步發(fā)展了竺可楨的氣候分類研究。1931年竺可楨在《中國氣候區(qū)域論》一文中指出:“劃分中國氣候,務必留意分區(qū)界限須與一國之天然區(qū)域符合”,“在中國之氣旋與反氣旋范圍內,各處所受影響大異,氣候區(qū)域之決定,應視此范圍為準”。即以此兩點作為劃分中國氣候區(qū)的界限。并將中國氣候區(qū)分為8類。涂長望在竺可楨氣候區(qū)劃基礎上,提出改進意見,發(fā)表了《中國氣候區(qū)域》(1938)的論文。

在東亞環(huán)流的研究上,涂長望也有獨到見解。他充分利用已有的中國氣候資料,繪制了中國逐日平均地面氣流圖,研究了不同氣流之間的鋒系活動,他又使用僅有的一些探空資料,分析東亞自由大氣特點。1944年他與他的學生黃士松一起發(fā)表了《中國夏季風之進退》的重要論文。他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真正的夏季風僅由熱帶海洋氣團及赤道海洋氣團或其變性氣團所致;中國夏季風出現(xiàn)于4月初,結束在10月25日前后,撤退遠比推進為速。他首先指出東亞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跳躍現(xiàn)象,即階段性和突變性,表征著東亞季風環(huán)流的非線性特點。這在當時是很有創(chuàng)見的,對研究我國季風與旱澇有重要意義。涂長望在氣候研究方面的最大特點是密切結合天氣學,使氣候學更富有活力。

1949年涂長望著手撰寫《中國氣候》一書的初稿,后因工作繁忙而終未完成。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于病榻上完成了《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1961)的論文。在此文中,提出了“20世紀以來我國氣溫的變化就可能進入第三個時期——又一個變暖的時期”的論斷,他的這一論斷已為后來的實際資料證明是正確的。他高度概括地指出了氣溫的長期變化的重要特點,此文發(fā)表時正值我國華北連續(xù)三年干旱之后,人們都關心氣候變化的問題,此文的發(fā)表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前,涂長望對農業(yè)氣候、霜凍預測、長江水文預測、氣候與人的健康、中國氣候與各河川水文、土壤形成與植被分布的關系、中國人口與社會等也作過研究,這些工作在當時多為我國前所少有。后因戰(zhàn)亂,顛沛流離而被迫中斷。

涂長望對我國氣象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他無論是任教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還是擔任中央氣象局局長,都十分重視對祖國氣象人才的培養(y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科學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是同他嘔心瀝血發(fā)展氣象教育分不開的。

涂長望講授的教材都是自己編寫,他每次課前認真?zhèn)湔n,不斷修改講稿,充實最新的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研究加以評論,使課堂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新穎,富有獨到見解。他知識淵博,思想開闊,教學中舉一反三。他講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重視基本概念。他在教學中一貫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求學生用天氣學理論來預測中國的旱澇災害,規(guī)定學生做定時氣象預測,試做單站天氣預報,以提高學生的業(yè)務能力。他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不少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如施雅風、葉篤正、謝文炳、毛漢禮、陳述彭、郭曉嵐、黃士松等。

涂長望還十分關心學生的思想、生活,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他教導學生說:“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最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他愛學生如子弟,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設法為貧苦學生安排勤工儉學,為畢業(yè)生尋找職業(yè),進步學生要投奔延安,他不顧自己經(jīng)濟困難,慷慨相助。他經(jīng)常身著補丁衣,可當他見到去看望他的一位學生衣衫破舊時,則拿出自己的衣褲送給這位學生。涂長望的高尚情操贏得了廣大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氣象事業(yè)急待發(fā)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氣象人才奇缺。涂長望不畏艱辛,積極辦學,主動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有關高等學校的領導人及知名學者共籌良策,決定在北京和全國各大軍區(qū)舉辦數(shù)期短訓班,還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開辦具有大學水平的天氣預報學習班,在短短的七八年內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氣象人才。為培養(yǎng)農業(yè)氣象人才,他與各方面協(xié)商,克服種種困難,確定在北京農業(yè)大學成立農業(yè)氣象專業(yè)。

涂長望所采取的一系列辦學措施,既滿足了當時對各類氣象人才的迫切需要,又為后來的發(fā)展造就了一批專家和領導骨干。

涂長望是中國氣象事業(yè)的奠基人。發(fā)展我國氣象科學事業(yè)是涂長望畢生的追求,他在出任中央氣象局局長后,以滿腔熱情和非凡的組織才能投入到開創(chuàng)我國氣象事業(yè)的實踐中去,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既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想,又有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和民主作風。他與幾位副局長及有關大學和科研單位的學者密切合作,在短短10年內,使各項業(yè)務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氣象事業(yè)創(chuàng)辦之初,全國(臺灣省未計在內)所有氣象人才不足400人,高級氣象人才更為奇缺,要迅速開展氣象業(yè)務工作,急需聚集和延攬氣象科技人才。為此涂長望從我國實際出發(fā),于1950年3月,倡議軍委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lián)合氣象資料室,匯集雙方的技術力量,發(fā)揮雙方的優(yōu)勢,成績顯著。他還一方面寫信給港澳及海外留學、工作的學生和朋友,動員他們盡快歸來為祖國服務;另一方面動員在國內非氣象崗位上的學生盡快回到氣象崗位工作。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有才華的氣象人才毅然返回祖國或回到氣象崗位,在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我國氣象事業(yè)中,發(fā)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專長,為共和國建立了功勛。

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后,負責統(tǒng)籌全國氣象業(yè)務。涂長望按照中央“分區(qū)建設,集中領導”的原則,陸續(xù)在各大軍區(qū)成立了氣象處,在各省軍區(qū)成立了氣象科,在迫切需要氣象工作配合的特種兵內,成立中央和軍區(qū)的氣象科或氣象室,在民航局內成立了氣象室。1951年他在北京組織召開的首次全國氣象會議上,明確了各級氣象臺站的領導體制和職責范圍。1953年氣象局轉為國務院建制后,又相繼在各省、市、自治區(qū)成立了氣象局和氣象臺。1958年他又在桂林全國氣象工作會議上提出并確立了“專(區(qū))專建氣象臺、縣縣建氣象站”的建設原則。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進專區(qū)臺預報方法的重要思路,并發(fā)展成為我國地區(qū)分析預報方法,1959年推廣全國,后一直被沿用。涂長望在健全國各級氣象組織機構的同時,也加強了中央氣象局的機構建設,設立了中央氣象臺、氣候資料室、氣象研究所、業(yè)務管理處、氣象教育處、圖書館等機構。這些組織機構的建立,健全保證和推動了全國氣象業(yè)務的全面開展。

1949年以前,我國氣象觀測按英、美、法、日等國規(guī)范進行,從而造成各時期、各地區(qū)的氣象記錄難以比較。為保證我國氣象記錄質量,涂長望及時組織人員編寫了《氣象觀測簡要》,后又經(jīng)多次實驗研究,編寫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以統(tǒng)一全國的觀測技術和制度;統(tǒng)一掌握氣象儀器和消耗器材的采購和調配,建立了標準儀器和檢定設備,全國形成了氣象儀器檢定網(wǎng)。

各個臺站的觀測業(yè)務是全國氣象工作的基礎,涂長望狠抓這項帶有戰(zhàn)略性的基礎建設。1949年,我國僅有101個裝備簡陋、技術落后的氣象臺站。涂長望任軍委氣象局局長后,一面組織接收、整頓、恢復原有臺站工作,一面大力發(fā)展新臺站。經(jīng)過短短幾年時間,就在全國范圍內,建成了布局合理的氣象臺站網(wǎng)。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地面觀測業(yè)務已達到世界水平,高空站網(wǎng)的數(shù)量已達到國際標準,這是我國氣象界幾代人曾努力成就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未能成就的事業(yè),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60年代初,美國組織數(shù)以千計的科學家評價中國的自然科學,出版的《共產黨中國的自然科學》一書中特別指出:“在涂長望主持下的臺站網(wǎng)建設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

涂長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了不同內容的業(yè)務和服務方針,以滿足社會當時的迫切需要。創(chuàng)業(yè)初期,國內戰(zhàn)爭尚未結束,又面臨抗美援朝的嚴峻形勢,涂長望根據(jù)中央精神,制定了“大力建設氣象臺站網(wǎng),統(tǒng)一業(yè)務規(guī)章制度和技術規(guī)范,開展氣象服務”的方針,確立氣象工作首先保證國防需要,同時兼顧經(jīng)濟建設的需要。1953年國家進入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時期后,他主持制定了“積極領導,在鞏固與提高現(xiàn)有工作的基礎上,根據(jù)需要與可能,有計劃地加以發(fā)展”,1956年他又提出“積極建設,保證質量,提高技術,擴大服務”的方針,并確立了氣象工作既為國防現(xiàn)代化又為國家工業(yè)化、交通運輸和農林業(yè)等生產服務。1958年在桂林氣象會議上,提出“依靠全黨全民辦氣象,提高服務質量,以農業(yè)服務為重點,組成全國氣象服務網(wǎng)”的方針。

他對氣象工作為社會服務有極為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氣象事業(yè)的中心任務就是服務,脫離了服務來談氣象工作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早在1953年他就及時提出要重點為經(jīng)濟部門服務,加強對民航、海運、漁業(yè)、鹽業(yè)、農業(yè)、林業(yè)、水利、廠礦和鐵道等方面的危險天氣的預報,多年來,為國家挽回了眾多經(jīng)濟損失。

涂長望為國、為民、為真理獻身的高尚品格贏得了科學界人士的廣泛尊敬,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1)尊重科學,堅持真理。涂長望一貫提倡實事求是,反對盲從。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學習蘇聯(lián),氣象部門有專家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的平流動力理論不適用于我國,這在當時極易被視為政治問題。涂長望不顧個人安危,支持鼓勵專家們說:“在年會上做報告,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社會上出現(xiàn)空喊政治口號苗頭時,他卻在中央氣象局大會上要求全體干部學習業(yè)務,鉆研技術,精簡會議,減少兼職等。

(2)嚴于律己,關心他人。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總是克己奉公,赤誠待人。他對己生活清儉,只想為國家分憂,從不愿給國家增加負擔;對別人則關懷備至:工農干部因不懂氣象業(yè)務而焦急,他深為理解,為他們安排時間,聘請名師,并親自任教,終使他們由外行變成內行;面對福利、待遇,他總是考慮同事;在“左”傾路線干擾時,他挺身而出,保護了一批同志,使他們免于受難。

(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長期的過度操勞,加之身心創(chuàng)傷,致使他在有為之年就絕癥纏身。1958年,他的腦干瘤在惡化,步履艱難,視物模糊,但他仍忍辱負重,繼續(xù)拼搏。1959年他病重到杭州療養(yǎng),途經(jīng)上海時登上幾十米高的鐵塔,要親眼看看他主張引進的測雨雷達。1960年他兩眼不能聚焦,蒙上右眼,寫了兩千多字的涉及多項業(yè)務的建議書。1961年,他雙目接近失明,用口述完成了他最后一篇《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的重要論文。雙目失明后,他仍時刻關心著我國氣象工作進展情況。他在生命垂危之際,思維仍很清楚,但語言能力喪失了,他就艱難地用手勢表達他還想為國家工作20年的心愿。然而他生命的火焰終于過早地熄滅了,他告別了人民,告別了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主要論著

1Changwang Tu,China Rainfall and World Weather,Memoirs of the Royal  Meteor,Soc,1934,4(38):94~117.

2涂長望,東亞活動中心與我國水旱災的關系,氣象雜志,1936,12(11):600~6 19。

3Changwang Tu,The Climatic Provinces of China,Memoir of Instof Met eor,1936,10(8):1~22.

4Changwang Tu,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eat Flood of 1931,and th e Drought of 1934 and the Centers of Action in the Far East,Memoir of Instof M eteor,1937,11(10):35~49.

5Changwang Tu,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World Temperature,Memoir of Instof Meteor,1937,11(2):1~21.

6Changwang Tu,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an Air Curtents and Fronts  of China,Memoir of Instof Meteor,1937,11(3):1~12.

7Changwang Tu,China Weather and World Oscill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 o Longrange Forecasting of Floods and Droughts of China During the Summer,Memo ir of Instof Meteor,1937,11(4):1~54.

8Changwang Tu,The Air Masses of China,Memoir of Instof Meteor, 1938,12(2):1~50.

9Changwang Tu,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limat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ree Atmosphere of China,Memoir of Instof Meteor,1939,13(2):1~14.

10Changwang Tu,Results of A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a,BeitZPhysDFAtmos,1939,25.

11涂長望、方正三,華中之重要農作物與氣候,氣象學報,1944,18(1~4):129 ~132。

12涂長望、黃士松,中國夏季風的進退,氣象學報,1944,18(1~4):82~92。

13涂長望,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人民日報,1961年1月2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苗栗县| 临猗县| 运城市| 河曲县| 长宁县| 错那县| 温宿县| 大石桥市| 绩溪县| 黎川县| 靖安县| 奉贤区| 富锦市| 常州市| 永寿县| 湘阴县| 疏附县| 贵州省| 哈巴河县| 方正县| 江陵县| 贡觉县| 黄平县| 合山市| 天津市| 洪洞县| 富裕县| 信丰县| 游戏| 盈江县| 兴和县| 绥江县| 铅山县| 高雄县| 萍乡市| 闽侯县| 泸西县| 伊金霍洛旗| 任丘市|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