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簡(1911年8月8日—1981年5月10日),出生于廣東梅縣。病理學家、實驗腫瘤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楊簡于出生于廣東省梅縣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親為清末拔貢,辛亥革命后當過中學教員,還曾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楊簡的父親在考取拔貢之前是一名秀才,楊簡深受家庭讀書學本領的教育和影響,自幼勤奮好學,聰明伶俐,少年時就讀于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15歲就考取了中山大學醫預科,兩年后進入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1934年畢業于中山大學醫學院,獲全優金牌獎,留校任教。楊簡在醫學院跟隨我國著名病理學家梁伯強教授從事病理學教學、臨床病理檢驗及其科研工作,1942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抗日戰爭時期,楊簡還兼任了江西醫學專科學校、孫逸仙醫學院、光華醫學院等院校病理學的教學工作,為培養醫學人才,不辭辛苦,奔波于幾個學校之間,根據各校特點和學生的水平,講授不同內容的教材。1945年由中山大學派送,楊簡赴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和癌癥研究所進修病理學和腫瘤學。1949年回國。
楊簡是我國實驗腫瘤學的創始人之一。1953年楊簡和他的同事在中央衛生研究院建立了我國第一株可移植性腫瘤株,命名為小鼠梭性細胞肉瘤(SP),這是一種生長比較穩定而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瘤株。1958年在實驗醫學研究所正式成立我國第一個瘤株實驗室,相繼自行建立了10種大鼠、小鼠瘤株,并從國外引進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10余種,系統研究了這些瘤株的生長特性及組織學類型,建立起一套瘤株保種傳代方法和操作規程,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與此同時,還為有關科研單位及高等醫學院校培訓了一批實驗腫瘤學人才。楊簡對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幾種多發性腫瘤進行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研究,對發病原因及其病理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幾種腫瘤的防治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例如,關于子宮頸癌和食管癌的研究。子宮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臨床觀察表明,子宮頸癌的發生與子宮頸慢性炎癥、宮頸糜爛、宮頸撕裂、生育過多、過早或過密、激素失調和包皮垢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有人提出子宮頸癌綜合病因假說,但未做定論。楊簡設計了一系列動物實驗,反復進行了大量的多次重復性實驗研究,取得了大量數據,在此基礎上說明子宮頸癌的發生是局部因素與全身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他進一步指出,局部因素中人的包皮垢與全身因素中的動情激素長期作用可能是致癌的主導因素;局部因素中宮頸慢性創傷是一個促癌因素。他根據病理形態學的變化,對小鼠宮頸病變進行了分級與命名。同時他還在實驗小鼠觀察到,長期單獨注射動情二醇不僅可以誘發子宮頸癌、陰道癌,還會誘發出尿道癌。對這一新的發現,楊簡在出席1962年莫斯科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腫瘤會議上提交了研究論文,以后還全文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外文版上。這篇論文在當時對于研究子宮頸癌病因有重要學術價值。食管癌也是我國常見的癌癥,尤以北方多見。1963年,楊簡帶領研究組人員深入我國食管癌高發區河南省林縣等地,開展食管癌病因調查。在對河南省及山西省一些農村中發病農戶和非病農戶的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飲食、衛生狀況等進行對比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室研究驗證,從病因學與發病學的角度,認為霉菌污染食物可能與食管癌病因有關,為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1980年出版了專著《食管癌的實驗研究》。其內容豐富,涉及病因調查、動物食管癌與癌前病變模型的建立、可疑病因與發病條件的實驗研究,以及與食管癌發病有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如癌變的阻斷、增生與癌變的關系、癌變過程中的免疫反應以及病理形態學與超微結構的研究。其研究方法與結果不僅對研究食管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可以作為研究其他癌癥的借鑒。為了推動食管癌病因學和發病學的廣泛研究,提供實驗手段,楊簡用多環碳氫化合物首先建立起小鼠食管癌模型,并用亞硝胺誘發出食管癌與癌前病變,深入觀察了大鼠、小鼠實驗性食管癌的病理形態學及組織發生學。據此,他提出5級18種組織學病變類型。此外,還通過302例尸檢,對食管黏膜早期病理形態學進行了觀察,為了解與食管癌癌前有關的病理變化積累了豐富的科學資料。
20世紀70年代末期,楊簡開辟了實驗腫瘤學的新領域——腫瘤侵襲與轉移的研究工作。臨床統計表明,75%以上的腫瘤病人死于癌的侵襲與轉移,而國內研究甚少。癌細胞如何侵襲?侵襲的方式與性質是怎么樣的?這是腫瘤學研究的基礎性問題,也是難度相當大的問題。他和同事們設計了各種方法,建立了腫瘤淋巴道轉移的模型,觀察了各種不同動物腫瘤的轉移特性。他應用光學顯微鏡、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進行細致的研究,發現各種癌細胞的侵襲方式是類似單細胞原生動物阿米巴的運動,以偽足的形式通過細胞間隙,穿過基底膜而進入正常器官。侵襲的過程可分為五個連續階段。他認為惡性侵襲的主要原因是癌細胞尋找最佳營養環境。這些研究結果對了解侵襲與轉移的本質與規律很有價值,同時也為尋找防治腫瘤侵襲與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楊簡對腫瘤學的科學研究工作高度執著,特別是對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多發癥和常見癥,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希望早日征服它,以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急病人所急,急病人親屬所急,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在身體嚴重貧血和大便潛血的情況下,仍忘我地工作。他的家人和同事多次勸他休息,去醫院檢查,都被他以研究工作忙而搪塞過去了。最后,身體實在不支才入院檢查,可是為時已晚,確診為晚期腸癌。這位為我國防癌事業奮斗了一生的腫瘤學專家,卻被癌癥奪去了生命。他的功績和精神在中國實驗腫瘤學的研究史上將永放光彩。
回國后,楊簡曾先后擔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代理院長,北京流行病學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1978年改名為基礎醫學研究所)病理系副主任、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職。先后還兼任廣州暨南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病理學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醫學科學院支社副主任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他曾被聘為聯邦德國《病理研究與實踐》(PathologyResearchandPractice)雜志的國外編輯。
主要論著
1楊簡、王蘅文等,破壞局部神經對于小鼠皮膚癌和肉瘤發生和發展的影響,中 華病理學雜志,1957,2(1):53~59。
2王蘅文、陳妙蘭、楊簡,高級神經活動紊亂對于小鼠實驗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影響的研究,中華病理學雜志,1957,2(4):159~162。
3楊簡、高進、陳妙蘭,局部因素與全身的綜合作用對于誘發小鼠宮頸癌、陰道癌 與尿道癌的實驗研究,中華醫學雜志(外文版),1962,81:713~739。
4楊簡、陳妙蘭,302例尸檢食管黏膜早期病理形態學的初步觀察(介紹一種大面積 器官的表面染色法),中華病理學雜志,1963,7(3):157~164。
5楊簡、陳妙蘭,小鼠可移植的網織細胞肉瘤(LII)的建立及其生長特性的觀察, 中華病理學雜志,1964,8(1):59~63。
6楊簡、陳妙蘭、金英,食管癌實驗性誘發的初步報告,天津醫藥雜志——腫瘤學 附刊,1964,2(4):340~343。
7楊簡、王蘅文等,小鼠可移植的梭形細胞肉瘤(SP)建立經過及其生長特性的觀察 ,中華病理學雜志,1965,9(1):57~60。
8楊簡、高進主編,食管癌的實驗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9楊簡、陳妙蘭等,河南林縣現場食管癌病因調查1965年第一階段總結,食管癌的 實驗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10高進、楊簡等,癌癥淋巴道轉移特性的實驗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增刊,1 981,3(2):54~56。
11楊簡、高進等,從器官培養中觀察癌細胞的侵襲形態特性,中華病理學雜志, 1982,11(1):11~13。
12Gao Jin,Yang Jia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ness of Human Nasophargngeal Carcinoma Cell in Organ Culture,as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 y,PathResPract.,1982,174:32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