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魁(1915年6月18日—1999年9月),字光甫。出生于河南安陽。礦床地質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郭文魁出生于河南農村,幼年時期家鄉飽經軍閥混戰之苦,從小學到大學為躲避戰亂3次輟學,這更加激發了他努力求學、讀書救國的決心。他對博物學知識很感興趣,1930年,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學,選上英文理科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自二年級起一直是優秀生。1937年他以《北京西山玄武巖》的論文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輾轉遷移,經長沙臨時大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郭文魁先在敘(府)—昆(明)鐵路沿線探礦工程處,后在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工作。到1945年的5年間,一直在滇東、川西做地質填圖與礦產調查,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步行于當時文化經濟落后、土匪出沒的高山深谷之間,既無可用的地形圖,更無可供參考的地質圖,但始終堅持野外工作。1945年夏,郭文魁考取公費赴美國進修,經印度乘船繞道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途中適逢日本侵略者投降。9月初到美國,入聯邦地質調查所金屬礦產部實習金屬礦的地質找礦,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地質系參加鐵銅礦床野外調查與室內研究。由于成績優良,他獲得了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的合格證書。正準備歸國時,得到礦產測勘處通知,為配合長江三峽筑壩設計,派他繼續留美實習壩基工程地質,并實習混凝土巖石學與土壤力學。學習中他深刻認識到水與基巖、土壤的相互作用,不僅可判別壩基的可行性,且可引用于流體成礦。1947年,郭文魁懷著報效國家的熱情回到祖國,限于當時社會狀況,雖然不能就其所學以實現自己對科學事業的理想,但仍力爭進行實地調查。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郭文魁被任命為礦產測勘處經濟地質科長和中國地質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952年,擔任地質部321地質隊隊長;1954年,擔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有色金屬處工程師兼副處長;1956年,調任資源計劃司總工程師;1957年,到地質部礦床地質研究所,先后任區域地質與礦產綜合研究室、成礦規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國區域地質測量指導組成員;1964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所長;1978年,調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領導小組組長。1979年起,郭文魁先后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北京地質學會理事長;1983年,任國際礦床成因協會構造委員會委員并應聘為北京大學地質系和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1985年,兼任全國金礦地質領導小組成員;1987年,兼任國家黃金管理局高級顧問,同年當選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郭文魁在漫長的野外工作和科學實踐中先后研究過鐵、銅、鉻、金等金屬礦產和石膏、石油等非金屬礦產的礦床地質,并就礦產的區域分布與區域成礦規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金屬礦床的綜合原生分帶與礦化過程中氧、硫分壓交替消長的新概念;提出我國主要礦產具有多期、多階段、多礦種與多類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構造巖漿活動相對平靜期間成礦的新見解。近年來剖析西華山鎢礦,闡明巖漿作用后期的滲浸作用與熱液礦脈之聯系,論證錫的終極來源為超鎂鐵質巖石,以及山金礦化與鉀元素密切相關,在氧化還原條件下成礦。通過編制中國內生金屬成礦圖,在空間上將中國區分為古亞洲、特提斯—喜馬拉雅及濱太平洋三大成礦域,在時間上總結出三大成礦旋回。
1937—1939年,他在任助教的兩年多時間里,除擔任巖石學與礦床學的實習課程外,還從事專題研究。他在滇東首次發現了奧陶紀地層,并先后參與了云南易門鐵礦及水勝銅礦的調查。
1940—1945年,郭文魁在滇東、川西從事地質填圖和地質礦產調查,對該區的地層、構造以及礦產做了調查研究。其間,他建立滇東北奧陶系和志留系較完整的剖面,發現了巧家中奧陶統鮞狀赤鐵礦層,對比并確認了滇中與四川紅色巖層時代的一致性,論證了滇北(川南)海西運動早期古陸的形成,確認了滇東的構造格架及威寧弧形構造,并提出了迤東運動和曲靖運動,論證了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結晶分異累積成因,以及會理矮郎河花崗巖的生成時代。他懷著為祖國探寶的赤誠之心,率領一位助手和一名炊事員,經歷千辛萬苦,走遍了金沙江的主要流域,采集了10多箱巖礦、化石標本,完成了云南東北部與四川西昌、會理、鹽邊一帶1∶10萬地質礦產圖,為該區地層、構造與礦產調查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
1947—1949年,郭文魁在中國南部進行了廣泛的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了四川三疊系中的硬石膏層,論述了它們對油氣的屏蔽作用;發現了灌縣馬豆子銅礦,提出了其冷水交代成因;提出了四川平緩背斜及穹窿區的石油遠景和廣西右江第三紀生油層;論證了湖南資興東江壩址的地質條件;分析了臺灣甘蔗種植區的地下水條件。
1949—1952年,郭文魁在擔任南京地質礦產專科學校教師的同時,主持了南京附近的礦產普查、山東招遠的金礦調查和集(寧)白(城)鐵路線的工程地質調查。他提出的南京九華山鐵帽的遠景,招遠金礦深部礦體的存在與估算儲量,以及多倫一帶流沙對鐵路的不利影響,均被生產部門所采納。他首次在膠東古老雜巖群中區分出中生代花崗巖,其成果已被后來的工作所證實。
1952年以后,由于長期從事地質部門行政和業務管理工作,使郭文魁接觸到地質科學的廣闊領域,但他始終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各類礦產形成的基礎地質條件方面。
郭文魁根據圍巖蝕變及鐵帽特征對銅礦峪、東鄉、永平等銅礦的地質遠景進行評價,并主持了內蒙古索倫山鉻礦的最終評價研究,為地質勘探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據。他對我國銅礦床類型與分布規律的研究成果,在全國第一屆礦產會議上報告后,深得好評,長期為地質隊參照引用。
在金屬礦化作用方面,郭文魁依據多年實踐所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深入分析總結了金屬礦床原生分帶及其成因,提出在一個成礦期中內生金屬礦化作用沿一定方向間歇性地持續演化的規律,以不同種類礦物群的大量晶出為標志分為硅酸鹽、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鹽4個主要階段,而氧和硫相對含量的變化是導致上述沉淀序列的關鍵因素,且推定晚期的氧化環境系受地表水的影響。上述理論不僅在國內受到重視并取得很好的效益,而且還在國際礦床成因協會1964年于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會議的巖漿期后礦床成因討論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熱烈反響。
郭文魁還研究了外生金屬礦化作用,分析總結了我國含銅砂巖、頁巖的時空分布規律;探討了礦床的生成條件。他指出,成礦的必要因素為:礦源區,造山或隆起后的相對平定階段,潮濕轉向干旱的過渡氣候,地貌上既有高山的剝蝕又有適宜沉淀的平地。具有經濟價值的礦床中銅的遷移富集多與成巖作用和成巖后的次生作用有關,包括大氣降水與熱液。這些認識的科學性經受了時間的考驗。
在區域成礦方面,郭文魁在親自編制南嶺有色稀有金屬礦床規律圖和合編中國鉛鋅礦分布圖取得編制方法與程序經驗的基礎上,指導編制了1∶300萬中國有色稀有金屬成礦規律略圖和分幅1∶100萬中國成礦規律圖。上述圖件是曾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一套中國地質圖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有指導作用。1964年,他在北京國際科學討論會上做了《我國主要礦產成礦條件的基本特征》的報告,從礦產所處的構造—巖漿—圍巖和構造—古地理—沉積時代,精辟論述了中國內生與外生礦產的形成條件。提出在同一成礦區內的多期、多礦種、多類型特征和區域成礦的分帶性,并就礦體距侵入體遠近、礦化階段和礦物組合變化劃分了內生金屬礦床的類型,并從中得出以下認識:成礦作用是在地質歷史中構造的活動與相對穩定的交互作用中發展演化的;地殼活動為有用元素的分散遷移提供了必要條件,而相對穩定則有利于有用元素的聚集成礦;礦化作用的多期性與成礦的多階段性。這項研究成果為我國的區域成礦學開辟了道路,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文化大革命”以后,郭文魁繼續從事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以長江中下游為例,解剖構造、巖漿成礦作用的旋回性,即在先期旋回中,隨著鈣堿性巖漿由中性向酸性演化,金屬礦化由鐵轉為銅,最后是鉬、鎢;后期旋回中,隨著堿鈣性巖漿向堿性演化,金屬礦產由鐵向銅、金發展。而華南由鐵、銅礦帶轉為鎢、錫礦帶似與地殼厚度相關,故推定金屬來源分別為殼下與殼內。
1978年末,郭文魁在曼谷舉行的東南亞第三屆地質礦產會議上宣讀了論文《中國地質演化概況》,提出我國大陸以東西向的古中國地臺為中軸向南北增長,特別是向西南與東南逐步發展,大陸上隆起與坳陷規律性的相伴而生主要為地殼均衡作用所致,而在特定條件下大陸還可解體為海槽。這些論點受到了與會者的重視。他在1980年第二屆全國礦床會議上做了《中國東部成礦域及成礦期的基本特征》的報告,提出成礦作用以中朝地塊為核心對稱地向外演化為不同礦產組合,并可分為東北、華北及華南3個成礦區;金屬成礦主要受近東西向的隆坳帶與近南北(北北東)向深斷裂帶的“格狀骨架”構造控制,而在兩組構造交切處往往是礦產密集的礦匯。1981年他在第一屆全國區域地質與成礦會議上首次提出金屬成礦的滲浸與注侵作用。1982年在蘇聯第比利斯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礦床成因協會會議上以西華山鎢礦為例,闡明了從巖漿后期粒間漿液滲浸到熱水礦脈形成的金屬礦化作用進程。1984年他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和廣西南寧召開的國際錫礦地質討論會上,宣讀了有關山金和錫的成礦論文,指出了金的豐度雖對山金成礦有影響,但決定因素是熱水溶液的地球化學性質;以實際資料向主張錫與殼源酸性巖有關的經典理論提出挑戰,認為錫的最終來源是超鎂鐵質的幔源物質。
20世紀80年代,郭文魁主持編繪了1∶400萬中國內生金屬成礦圖,并撰寫了數十萬字的中英文《中國內生金屬成礦說明書》,從成礦地質構造背景、容礦巖石、金屬組合以及金屬元素性狀等綜合討論了金屬成礦的規律性,將中國金屬成礦作用劃分為三大成礦域及三大成礦旋回。此項研究成果獲1987年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郭文魁從事地質工作60余年,為我國的礦床地質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強調實踐,勇于創新,成果累累,著述甚豐;同時為培養更多的人才,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堪稱地學界一代楷模。
主要論著
1KuoWen-Kuei,GeologyofEasternYunnan,ContriEconGeol,1944,1:65~68.
2郭文魁,論安徽銅官山銅礦成因,地質學報,1957,37(3):317~322。
3郭文魁,某些金屬礦的原生分帶問題,地質學報,1963,43(3):247~270。
4郭文魁,中國主要礦產成礦條件的基本特征,科學通報,1965,15(3):163~173。
5郭文魁、常印佛、黃宗軻,我國主要類型銅礦成礦與分布的某些問題,地質學報,1978,52(3):169~181。
6郭文魁,西華山鎢礦床的金屬礦化作用——一個與巖漿后期滲浸聯系的熱液礦脈之實例,礦床地質,1985,2(2):1~14。
7郭文魁,中國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圖(1∶4,000,000)說明書,地圖出版社,1987。
8Guo,Wenkui,The Problem of Tin Metallogeny,in CSHutchison (ed),Geology of Tin Deposit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Springer-Verlag,Berlin,1988.
9Guo,Wenkui,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 of Vein Gold Metallogeny in China,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 1989,3(2~3):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