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鄭作新: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鳥類學家


 

鄭作新(1906年11月18日—1998年6月27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鳥類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鄭作新于1906年11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個教師家庭,祖籍福建省長樂市。父親鄭森藩是中學教員,曾任過中學校長。鄭作新5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由祖母養大。鄭作新聰明好學,小學時一直是優秀生,連續跳級,所以中學畢業時才15歲,還不到大學入學年齡,經學校再三推薦,方才被允許參加考試。考試結果非常優秀,福建協和大學破例錄取了他,成為該校年紀最小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由于他的聰明和勤奮,只用了三年半就完成了大學4年的課程。1926年夏,鄭作新考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由親友資助路費赴美。在密歇根大學的初期,學費及生活費靠半工半讀解決,如在系里飼養研究用的動物,在校醫院當雜工等。后來在該校兼作助教,又獲研究院和中華教育科學獎學金,費用得到了解決。他于1927年獲碩士學位,1930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學院還頒予Sigma Xi金鑰匙獎。

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時年鄭作新年僅23歲。教授們稱贊他是獲得博士學位中最年輕的一個。他所撰寫的長篇博士論文“林蛙生殖細胞發育史”,被推薦在較高水平的德國學術刊物“Zeitschift fu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上發表。

在美求學期間,他主要研究動物發育學,這在當時是熱門學科,很有發展前途。有一次他在一座博物館里看到一只羽色艷麗、體態優美的大型鳥,他認出這是產自我國的金雞,而卻由瑞典人林奈(Linné)于1758年發現并用拉丁文命名。這極大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因而立志要研究中國鳥類,開創祖國的鳥類學研究事業。畢業后他謝絕了美國有關單位的挽留和優厚待遇,毅然于1930年返回祖國。回國后,被母校福建協和大學聘為動物學教授兼系主任。

協和大學是一所由美英等國教會辦的學校,當時教材都使用英文課本,教課采用英語,為適應教材內容,連實驗的標本也都靠進口。鄭作新認為要為祖國培養人才,首先要解決教材問題,于是率先用中文編寫了《大學動物學實驗教程》(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又出版了《脊椎動物分類學》和《普通生物學》(1938年)。這些教材被廣泛采用。由于他不斷的努力,當時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的鳥類研究,終于開展起來了。1938年,鄭作新創辦了中文《協大生物學報》。他帶著學生到野外觀察、采集,并舉辦鳥類展覽,使學生對鳥類發生興趣。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遷到閩北山城邵武。邵武地處武夷山脈,鳥類資源豐富,除留鳥外,還有候鳥述路停留。經幾年的調查研究,于1941年他發表《三年來邵武野外鳥類觀察報告

》,這是我國國內較早的鳥類學研究論文之一。

1945年3月,鄭作新被美國國務院文化司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和訪問。此時他查看了各有關單位和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鳥類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還搜集了大量有關中國鳥類的外文文獻資料。他1946年回國,繼續在協和大學任教,并對中國鳥類進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1947年由中國科學社發表了《中國鳥類名錄》,這是我國學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編的全國性鳥類名錄。這部名錄列出中國鳥類1087種、912亞種,合計1999種和亞種。這不但超過從前外國人(N.G.Gee等,1931)撰寫中國鳥類共1031種和亞種的數目,而且還做了不少改錯訂正的工作。同年還在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刊物上發表了《中國鳥類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這是我國動物地理學研究的濫觴。自1930年回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20年間,鄭作新主要是在大學任教,曾任福建協和大學系主任、教務長、理學院院長。后來到南京國立編譯館,主持自然科學名詞審訂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鄭作新由南京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工作。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后改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鄭作新歷任研究員、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兼自然歷史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動植物科學委員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動物學暨動物地理學主編。鄭作新一直在該所從事鳥類學研究工作,直至1998年逝世。

鄭作新認為首先要摸清我國鳥類的“家底”,應對我國的鳥類資源進行全面的科學調查。20世紀50年代初,對鳥類種類的益害進行調查,他帶領一批年輕同志到河北省昌黎縣林區調查農林益鳥及其生活史,從1952年至1955年,發現食蟲鳥53個種和亞種,發表了“河北昌黎果區主要食蟲鳥類的調查研究”的文章,引起國內重視,增強了大眾保護益鳥的意識。早在20世紀30年代鄭作新任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教授時,他就指導學生進行鳥類食性分析,研究其益害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初,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許多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滅雀之戰,動物學界對是否消滅麻雀是有不同看法的。鄭作新認為,麻雀是最常見、分布最廣而且與人類經濟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鳥,應對它進行充分研究。他和同事們去河北昌黎和北京近郊農業區采得848只麻雀標本,逐一剖驗嗉囊和胃部,從中發現麻雀在冬天以草籽為食;春天喂雛期間,大量捕食蟲子和蟲卵,幼鳥的食物中,蟲子占95%;秋收以后主要啄食農田剩谷和草籽,在收成季節對農區和貯糧所是有相當害處的。但在林區、漠地、城市,害處并不顯著,相反在它繁殖季節還有一定益處。總之,對麻雀要依不同季節和地區,加以區別對待。1957年他寫了《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報告》在《動物學報》上發表,并在報刊上撰寫文章介紹麻雀的益和害。1959年國務院通過《農業發展綱要》時,把“四害”中的麻雀改為臭蟲。人們說是鄭作新使麻雀免遭滅頂之災。

在20世紀50—80年代,鄭作新經常參加或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國內各地鳥類的考察。1956—1957年,他率隊前往云南參加中蘇合作的亞熱帶生物資源考察;1957—1958年赴湖南考察;1960年去海南島考察;1957—1960年參加南水北調的考察;1960—1980年主持組織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的生物組工作;1974—1976年赴江南一帶及東北地區進行以水禽為主的鳥類調查。幾十年來,從南方郁郁蔥蔥的亞熱帶叢林,到北方茫茫無際的大草原,從喜馬拉雅山麓到黃海之濱,到處都留下了他辛勤考察的足跡。野外考察十分艱苦,又有危險。如在云南的一次考察中,鄭作新由于體力不支從馬背上摔下來,傷及胸部。但為了繁榮祖國的科學事業,鄭作新和他的助手克服各種困難,收集了成千上萬個標本,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創建了我國規模最大的鳥類標本庫(約有6萬號標本)。幾十年來,鄭作新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發現了一批新種、新亞種、新紀錄,并糾正了過去一些鳥類分類中的錯誤,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在50年代末期(1955—1958)發表了《中國鳥類分布名錄》。此書詳列了當時所知的中國鳥類及其在國內的分布,是研究中國鳥類的必要工具書。出版后又根據歷年考察的結果,在1978年修訂出第二版。1963年由他主編出版的《中國經濟鳥類志》,美國商業部把它譯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縮影膠印本廣泛發行。為了適應國際上的需要,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和聯邦德國的Paul Parey Scientific Publishers出版公司邀請鄭作新用英文編寫《中國鳥類區系綱要》一書,并在1987年出版。書中列入到1982年為止的中國已知的所有鳥類,共有1186種和953年亞種,分隸于389屬、81科、21目,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發現的24個新亞種,并附有分布圖828幅和分布總表。《綱要》比《中國鳥類分布名錄》又新增加20種、64亞種。《綱要》首次對我國一個綱的動物(鳥綱)進行分類、分布、繁殖、生態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統的綜合總結,提供了有關中國鳥類的完整資料,成為國際上鳥類學經典著作之一。這項研究為有益和有用鳥類的增殖和引種馴化,為資源動物學、動物地理區劃和農業區劃等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制定與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評選鄭作新為1988年度國際自然保護特殊成就獎的獲得者,并推派會長JD海爾(Hair)博士來京參加于1989年5月26日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海爾說授獎儀式在美國國外舉行,在該會的歷史上尚屬首次,也是第一次頒發給一位中國的學者。

在鳥類亞種的分類工作上,鄭作新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關于鳥類分類的工作,世界各國鳥類學家已經做了二三百年,現今在北半球的范圍內,鳥的新亞種已經很難發現了。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鳥類工作者就一共發現了24個新亞種,包括鄭作新獨自發現及和他的助手合作發現的16個。其中鄭作新等所發現的“峨眉白鷴”最有轟動性。發現白鷴新亞種的論文于1964年在我國《動物學報》上發表后,又寄贈給原東德的著名鳥類學家E施特斯曼(Stresemann)教授,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贊許。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的F史密斯(Smith)于20世紀30年代曾在我國四川采得白鷴,但他并未發現這是個新亞種。他的后繼者MA特雷勒(Traylor)60年代重新查看這個鳥類標本,才研究出這是一個新亞種,他為了尊重鄭作新教授在中國鳥類學上的貢獻,擬命名為“鄭氏白鷴”(Lophura nycthemera chengi),并寫成論文投登英國的一個著名鳥學專刊(Bulletin of British Ornithological Club)。這個刊物的主編把這篇論文寄給施特斯曼教授審查,他確認這個新亞種已經由鄭作新本人先發現了。特雷勒命名的“鄭氏白鷴”只不過是鄭作新教授發表的“峨眉白鷴”(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的同物異名,因而不予刊出。事后施特斯曼博士寫信給鄭作新說明了中國的這一領先發現。鄭作新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隨后,鄭作新綜合研究了白鷴的所有亞種,它們分布在東南亞各地,而多數的亞種是集中在云南南部,因而認為此處可能是白鷴的起源地。白鷴所有亞種的雄鳥都具有白色尾羽,這無疑是比較發達的特征。而峨眉白鷴亞種的雄鳥卻具有黑色的外側尾羽;另有二個亞種的雄鳥,其外側尾羽亦雜有明顯的黑斑,一個在海南島,另一個在越南南緣。這三個亞種由于雄鳥的外側尾羽尚未完全變白,因而認為是比較低等的亞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低等亞種卻都在白鷴分布范圍的邊緣地區。以前一般認為存在低等類型亞種的地區是這一個種的起源地,鄭作新依據白鷴的亞種分化與分布情況,認為比較低等類型的亞種并不在種的起源地,而是被排擠殘存在這一個種分布范圍的邊緣。不但亞種如此,鄭作新近來研究種的進化,發現在一個屬中,高等類型的種也是在屬的起源地,而低等類型的種卻被排擠到邊緣地區去。

這從噪鹛及鴉雀等種的演化上都可提供證據。這是鄭作新的獨特見解。他認為這與達爾文進化論優勝劣汰的提法是相符的,是對生物進化論具有理論意義的補充論證。

鄭作新通過對亞種分化的分析,還提出親緣種在亞種分化上有平行趨向,因而對它們的亞種分化可能進行預測。在鳥類中的大陸亞種與附近島嶼上的亞種相較,后者翅膀常較前者為短,他認為以此可得知島嶼上的亞種是有定向分化的意義。

關于我國動物地理區劃,鄭作新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他獨立的見解。全世界劃分為6個動物地理界,在中國境內含古北界和東洋界。1876年英國學者AR華萊士把兩個界的分界線定在南嶺,即南嶺以南為東洋界,南嶺以北為古北界。鄭作新根據鳥、獸中的特有種、優勢種等的分布區系,提出以秦嶺為分界的觀點,即秦嶺以南為東洋界,秦嶺以北為古北界。他的這種劃分不僅在鳥、獸區劃中有充分的根據,而且與土壤、植被、氣候等的區劃相一致。他又把兩個界進一步劃分為7個一級區和19個二級區,在國際上屬首創,為國內外學者所認同和使用。

鄭作新是我國鳥類學的奠基人之一,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他對中國鳥類學和動物地理學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曾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學獎三項(1978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79,1985年)、特等獎(198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年)、一等獎(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9年);還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科學榮譽獎(1981年),及美國國家動物協會的國際特殊科學成就獎(1988年)。1989年獲科學院頒發的科學榮譽章。1992年他把所得獎金捐獻出來,成立鳥類科學青年獎基金。

1993年獲林業部頒發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終身榮譽獎”。1995年獲《蔡冠深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基金會》獎。1996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由于學術上的突出成就,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還被推選為日本、德國、英國鳥類學會通訊會員,美國鳥類學會榮譽會員,三次連任英國世界雉類協會副會長、會長、終身會長,“國際鶴類基金會”首屆顧問,第22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名譽主席。鄭作新是中國動物學會發起人之一(1934年),歷任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他也是中國鳥類學會的發起人之一(1980年),被推為第一任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兼任世界鶴類研究中心、中國動物園協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學術團體和組織的顧問。

鄭作新1951年參加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員。

               

鄭作新院士主要論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神农架林区| 睢宁县| 河间市| 奎屯市| 福贡县| 特克斯县| 奉化市| 长阳| 和顺县| 昌都县| 青冈县| 聊城市| 云龙县| 屯门区| 襄汾县| 江油市| 赤城县| 长沙县| 东方市| 文山县| 三穗县| 普定县| 腾冲县| 岳池县| 类乌齐县| 滨州市| 建宁县| 白河县| 西平县| 罗甸县| 阿巴嘎旗| 资源县| 土默特左旗| 延安市| 迁西县| 北流市| 太仓市| 南通市| 广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