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08月14日在《新聞和報紙摘要》欄目“時代先鋒”版塊播出了記者韓秀、王朝鵬采寫的報道“瑞云畢生獻大海 冰心一片在玉壺——追憶劉瑞玉院士”。現予轉載,以饗讀者。
2012年7月16日,90歲的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院士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其杰出的科學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1922年深秋,劉瑞玉在河北出生,1941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生物系。1956年,劉瑞玉開始了甲殼動物學和海洋生物學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個多世紀。
已過古稀之年的同事王永良清晰地記得,直到2007年,已經85歲高齡的劉瑞玉依然堅持乘船出海,為的就是獲得第一手的海洋生物樣品。
王永良:他說:“我也要出海。”我說:“我都不見得能批準,你還能去嗎。”他說:“不行,咱們得出去拖一網試試。”說的沒辦法,就真是開網,到膠州灣外面去拖了一網。
在中國對蝦養殖的發展中,劉瑞玉功不可沒。他首次搞清了對蝦生活史,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劉錫興:
劉錫興:中國對蝦人工育苗在室內完成,在對蝦生物史上,他是第一人。
針對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先天不足,劉瑞玉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一段劉瑞玉院士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錄音,如今聽來更覺得振聾發聵。
劉瑞玉:資源破壞的很厲害,主要是漁船太多了,這個生物有個規律,再生資源不能超過它再生的能力,休漁也不行,光休漁也不行,所以一個保護,一個增殖,一個改善環境。
90載歲月如歌。劉瑞玉為我們詮釋了奉獻精神的真實含義,而院士身后留下的寶貴的學術和精神財富,也將永遠激勵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