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楫(1898年5月5日—1976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蘇奉賢。動物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王家楫于1898年5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奉賢縣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王渭是光緒五年的舉人,曾任奉賢縣沙地局局長,兼任肇文書院校長,積極支持反清斗爭,同情同盟會。王渭深慮“國勢孱弱”,希望讀書人“學以經世”,報效國家,造福桑梓。這種開拓精神,嚴謹作風以及對待革命事物的開明態度,對王家楫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王家楫從3歲起就在自家書房讀“四書”、“五經”,6歲時開始在父親任校長的肇文書院接受教育,一直到16歲。此后,他先后在上海江蘇省立第一商業學校、江蘇南通私立專門紡織學校預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學高中部學習。
1917年7月,王家楫考取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專攻農學。1921年6月畢業后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的自然和生物學教員。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剛創立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聘為助理員,師從我國當代生物學泰斗秉志教授潛心鉆研和學習。與此同時,于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注冊在東南大學生物系帶職學習,補足大學本科畢業的學分。1923年6月獲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在秉老指導下,進行原生動物的研究工作。他廣泛收集有關文獻,對南京地區的原生動物進行了廣泛的采集,于1925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這篇論文也是我國關于原生動物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標志著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開端。
1925年1月,王家楫以優異成績考取江蘇省公費留學,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深造。經過三年刻苦努力,于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授予優秀生物工作者金質獎章。他論文的題目是“淡水池塘原生動物季節分布的生態學研究”,是對原生動物生態學研究的繼續。在此期間,他還在美國的《科學》(Science)等權威雜志上連續發表了有關原生動物分類、生理、生態的論文,引起美國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于是先后被聘為美國韋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28年9月,美國耶魯大學以高薪聘他為斯特林研究員。1929年,王家楫獲悉外國要派科學考察團來華采集標本,他深感炎黃子孫的責任,他想:中國的生物資源屬于中國人,中國人自己應加強研究。他決定放棄耶魯大學提供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國開拓中國原生動物學的研究事業。
王家楫回國后被聘為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動物學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講授普通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組織學及胚胎學。經四年時間,他的考察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查尤為詳盡,率先取得了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并發現了許多海洋與淡水原生動物的新屬種,為深入開展我國原生動物區系調查奠定了基礎。1934年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擔任所長后,他立即創刊《Sinensia》,不僅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園地,結束了研究論文只有寄到國外才能發表的歷史,同時,使研究所迅速地與世界29個國家的200多個研究機構、國內66個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往和業務聯系。
1934年,王家楫在江西廬山同我國動物學家一道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他身為所長,將妻兒家小留置于上海,率動植物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到四川北碚。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八年抗戰期間,他始終團結大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研究工作。抗戰勝利后,隨研究所遷到上海。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李約瑟教授邀請赴英國考察,歷時三個多月。返國后,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各研究所遷臺。王家楫和大多數研究所所長一道,展開護所斗爭,不顧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毅然留在祖國大陸,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設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8月,上海軍管會任命王家楫為中央研究院滬區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動物研究所所長。1949年7月,他應邀參加了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此后,他參加了改組中央研究院和籌備中國科學院的工作。1950年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擔任研究所所長、領導工作相當繁重的歲月,王家楫總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和時間進行研究工作。他在原生動物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發現3個新屬、58個新種、4個新變種、8個新亞種。1950年他發表的《壁累枝蟲之纖維系統》論文,采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系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記述了該地區原生動物400多種。他在原生動物研究領域的成就受到國際的高度重視。
王家楫關心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工作為生產實踐服務。通過對30多家代表各工業部門的工廠廢水處理場的調查,他編寫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描述了可以作為指示生物的166個原生動物種類,描述、圖解詳細,并附有照片,方便基層技術人員使用,受到廣泛歡迎。此項成果獲1978年湖北省科學大會獎和198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1960年,由王家楫任主編的《中國淡水輪蟲志》正式出版發行。該專著首次對分布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及水庫內常見輪蟲種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內容包括已觀察到的種類252種,分隸于79屬,15科。其中有4個新種及2個新族,自“目”到“屬”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敘述,并附有檢索表,對種的描述特別詳細。所有的252種都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圖像,共計533個,歸納成27幅圖版。對輪蟲的親緣關系以及形態、生理、生態等問題,都作了深入的探討。這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王家楫于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任中央常務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委,1954年兼任九三學社武漢分社主任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9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長。他連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他一直是《水生生物學集刊》、《海洋與湖沼》學報的主編、編委和《中國動物志》的編委。1976年12月19日凌晨,王家楫院士因病在武漢不幸逝世。
王家楫院士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