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12月9日揭曉。九三學社社員陳永川、葛均波、潘建偉、萬衛星、劉忠范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1周歲的潘建偉也是中科院此次增選的最年輕院士。
陳永川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組合數學中心主任。上世紀80年代末,陳永川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93年獲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終身研究員職位。他在代數組合學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他將上下文無關文法與微分算子聯系起來用于研究組合計數問題,為一類經典啞演算方法奠定了嚴格的基礎,被稱為“陳氏文法”。他與合作者得到了加權的歐拉分拆定理,解決了美國數學會上任會長、美國科學院院士Andrews關于拉馬努金恒等式問題,解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Shor關于凱萊(Cayley)公式的問題和美國科學院院士Stanley關于斜分拆的猜想。他與合作者將組合數學用于量子角動量理論的研究,建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Schwinger的一個公式與組合數學的一個經典定理之間的聯系,證明了物理學家提出的關于斜階乘Schur函數的對稱性猜想,得到了對稱函數的插值公式。
1994年陳永川回國。在南開大學,他不僅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還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為中國的組合數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于1997年創立南開大學組合數學中心,經過10余年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中國組合數學的重要研究基地,被評價為組合數學的世界級中心。他與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創立的《組合年刊》已經成為重要的組合數學國際刊物。陳永川先后獲得美國李氏基金杰出創新獎、首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獎。1999年,陳永川被評為首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并獲得“求是”杰出青年科技獎,2011年獲中國數學會第十三屆陳省身數學獎。
葛均波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上海市委副主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干細胞和組織工程中心主任。他長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案優化。在血管內超聲領域及介入性心臟病學領域影響很大,發表SCI-E收錄論文134篇(第一及通訊作者66篇),主編英文專著1部、中文專著4部。所做出的貢獻受到國際學者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心肌肌橋、冠狀動脈綜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對心肌肌橋的新發現在美國 Stanford大學講學中被稱為“葛氏現象”,改變了目前對有些類型心膠痛的治療措施。
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先后承擔16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是上海市醫學發展重點基金研究課題首席科學家,上海市科委發展基金項目負責人。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項13項 并獲“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稱號。
潘建偉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安徽省委副主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等方面的研究。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者,在包括Nature (9篇)、Nature子刊 (9篇)、Phys. Rep. (1篇)、PNAS (2篇)和PRL (46篇) 在內的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共被SCI引用7000余次,H因子為37。
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曾多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4次)、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6次)、教育部評選的“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次)和科技部評選的“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3次)。科技部量子調控“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量子科學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
萬衛星現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委員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長期從事空間物理的研究,在我國電離層擾動地區、電離層經度變化等基礎研究中取得重要學術成績,是我國電離層物理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60余篇,被引用1300多次;研究成果7 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973”項目課題等20余項。他主持開展的電離層應用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工程實際,解決了“921 工程”定軌等多項國防重大重點工程中的電離層修正難題。特別是領導承擔了 “北斗一號”工程中的“電波傳播修正子系統”的研制任務,創造性提出了一種大面積電離層電波傳播修正模式,充分利用系統本身的資源,高精度、高可靠性地解決了工程系統的電波修正問題,被譽為是“北斗一號”工程地面應用系統中兩個最具有技術創新的系統之一。
萬衛星先后獲得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國家發明獎四等獎1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此外,他還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等獎勵,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劉忠范現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攀登計劃(B)、973計劃和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劉忠范長期從事低維材料與納米器件、分子自組裝以及電化學研究。發展了納米碳材料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學,建立了精確調控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結構的系列生長方法,發明了碳基催化劑、二元合金催化劑等新型生長催化劑,提出了新的碳納米管“氣-固”生長模型,將有機小分子的自組裝概念拓展到準一維碳納米管領域,建立了多種化學自組裝方法,并開拓了自組裝膜電化學和基于掃描探針顯微技術的針尖化學研究方法,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等刊物發表SCI論文310余篇。
劉忠范獲中國發明專利19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各1項,獲2011年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本次增選從去年年底啟動,4月底完成增選候選人推薦。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了314人有效候選人。今年8月,各學部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評審,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后經會議評審暨選舉和后續的審查確認、審議批準等環節,最終產生51名新院士,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2.6歲。(侯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