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程順和院士:在金色的麥浪中暢游一生


自古民以食為天,小麥是中國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歷代先賢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為提高糧食作物產量苦心力行,《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凝聚了他們的心血。程順和先生秉承古人情懷,一生為了提高小麥產量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傾注了畢生精力。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句話用在程順和先生身上,十分貼切。程順和先生的童年是在“動蕩”、“清貧”中度過的。1939年程先生出生于江蘇溧陽五蕩灣村一個清貧的家庭。那正是日寇侵華、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兩歲時,他就被舅舅放在稻籮里挑著到處逃難,五歲時,父親又因病去世。幸運的是,程先生有一個聰慧、堅強、善良的母親,她靠給人家洗衣、縫衣或鋪個小攤子撫養他和兩歲的弟弟,一家人經常一日三餐不周全,用鹽巴當菜下飯。雖然日子過得含辛茹苦,但是母親經常給他們講述孟母三遷、鑿壁偷光、周處斬蛟等故事和一些偉人的事跡,并常常教育他“人應該從小立大志,刻苦努力,長大才能做大事”。

解放后,程先生的母親當上了農村小學教師,多次被選為人民代表,并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母親常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講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意義,這些都讓程先生萌發了 “從小刻苦磨煉,將來報效祖國”的信念。

為了實現報效祖國的理想,程先生開始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生活和學習能力:小學五年級,他就過上寄宿生活,學會洗衣、縫補、燒茶、煮飯等獨立生活技能;上了初中,他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思想觀念很快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利用一切休息時間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他積極鍛煉身體,參與各項體育文娛活動。夏天游泳、冬春爬山、熱愛打籃球、排球,喜歡簫、笛、二胡等樂器。跑步和做操一直陪伴著他,迄今大學同學都說:記得在南農讀書時,程順和總帶著班上的同學做早操,每天象機器人似的在操場上跑步。

然而,人生的磨礪還遠遠沒有結束:高中一年級時一次不明原因的頭痛病使程順和的記憶力損失嚴重,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他想方設法培養個人良好習慣:首先是堅持寫好日記,記下每天的重要事件和心得體會;其次是努力培養學習、生活及思維上的條理性。面對重要任務,事先必精心規劃,事后定回顧總結;此外,他更加注意精神修養和體育鍛煉,通過閱讀名人 (如郭沫若、周恩來、毛澤東、沈君儒等) 傳記、著作,學習他們認識、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觀念、思路、方法,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升華。高中時購買并珍藏至今的《沈君儒先生的健身方法》一書中“身心俱健”的觀念更是讓他受益終身。

見過程順和先生的人無不感佩于他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記憶力。程先生說,盡管現在工作繁忙,他還是利用每天早晨看電視新聞的時間做一會經自己不斷改良過的廣播體操,2008年冬他還參加了單位組織的男子3000米長跑比賽。他總是能把手頭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常年隨身穿著一件擁有12個口袋的寶貝背心,每個口袋里都分門別類地放著一些重要物品----臨時記錄筆、紙、橡皮,常用證件、人名錄,備用手機電池……,急用時總是能便捷應對。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習慣,給程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轉益多師 博采眾長

程順和先生四十余年一直在科研第一線從事小麥遺傳改良工作,創新提出 “不斷提高育種材料基因庫整體水平”、“ 鑒定抉擇時綜合性狀協調點”、“同一地點創造不同生態環境與不同生態區多點鑒定相結合的廣適性育種方法”、“ 品種育成初期存在種性再加工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構建以廣適豐產育種為基礎,滾動回交結合遺傳標記的聚合育種為先導的育種體系”、田間選種“前期看長勢,后期看熟相,考種看籽粒”等一系列獲得全國同行專家好評、用之有效的育種觀點和方法。

這些成就既是程順和先生四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實踐和積累的結果,也和他的前輩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回顧自己的科研歷程,程順和先生感慨道:“一切科學上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攀登另一高峰的。”

田間選種“三看”理論就是程順和先生在兩位老師的啟發下發展成熟的。程順和的老師、前輩著名小麥育種家陳道元先生憑著事業心和踏實、嚴謹、一絲不茍的精神一生育成許多有名的大、小、元麥品種,并提出“后期看熟相越看越好看”的著名論述。程順和總結他的經驗,并在他啟發下提出了“田間選種時以看熟相為主的‘三看’的表型選擇方法”。 吳兆蘇教授在看了程順和文章中關于“三看”的表型選擇方法后說:提法很好,但“室內看籽粒”不妥, 田間也可以看嘛!改為“考種看籽粒”為好。

程順和先生的另一位老師劉大鈞教授是一位非常直爽、思維深邃的學者。他思考與剖析現實問題非常有深度,無論在實驗室操作或田間觀察選種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1978年程順和去南京參加省協作攻關會議,會前他就與陳道元先生商定不拿品系參加區試。但在會上劉大鈞教授鼓勵他說:“你們的9-10-8-3與早白1-6-6在揚州區試表現很好,參加預備試驗應該還是可以的嘛!”會上大家又議論到“難出材料”時,劉先生說:“觀點很重要,往往觀點改變之后,材料就站在你面前了”。程順和先生說:“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后來的科研中我逐漸形成了“鑒定抉擇時綜合性狀協調點”的觀點,印證了劉先生若干年前的論述。”

“品種育成初期存在種性再加工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這一觀點,是程順和在與陳道元先生合作,培育揚麥5號時提出的。揚麥5號在省、市兩級區試中出現了較重的黃葉,陳道元先生耽心地說:“看來這個品種存在一些明顯缺陷,第一炮就沒有打響”。程順和聽了后就一直在思考進入產比階段新品系存在缺陷的性質及其解決方法。他一面通過單株選擇、分系比較(株行圃、鑒定圃、品比、好的優系甚至參加多點試驗)擇優混系擴繁的方法,針對其缺陷(黃葉、頂小穗結實性較差等)進行遺傳性狀再加工;另一面對原始群體主要經濟性狀遺傳變異進行分析,發現小麥育成初期的原始群體內、個體間在主要經濟性狀上均存在真實的遺傳差異,這為種性再加工提供了可能性。實踐結果也證明選出優系的混合擴繁群體基本上克服了原來的缺陷,有的還使優點得到加強,這一方法是揚麥5號獲得大面積成功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揚麥158的選育過程中,程順和看到陳道元先生傾畢生精力于田間觀察、室內考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興趣和毅力的差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現在很少有人達到陳道元先生這一境界。于是他開始思考,在當今時間特別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既注意育種經驗的積累,又減少對經驗的依賴,提高鑒定選擇的準確性。通過思考,他提出了“同一地點創造不同生態環境與不同生態區多點鑒定相結合提高適應性育種效率”的觀點,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轉益多師,博采眾長,是程順和先生事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程先生說,老師們對他的教誨潤物無聲,不勝枚舉,滲透在方方面面。1958年,程順和選擇了遺傳選種專業,從南農“農學83班”轉入“遺選82班”, 就是受當時小麥科學界的泰斗南京農學院院長金善寶先生的影響;他從馬育華教授那領會了田間誤差與試驗設計,采集高質量原始數據與科學分析的重要性,馬育華教授還教他看書的關鍵是理解、遇到難點可以暫時繞過去看后面,往往幫助對前面難點的理解的讀書經驗;他在跟隨吳兆書、劉大鈞、俞世蓉、朱立宏、潘家駒等教授做專題研究、實驗、實習時,從在紙口袋上寫鉛筆字,使用顯微鏡等儀器,雜交時剪刀鑷子的抓法等普通事情上培養出了科學研究嚴謹、規范精神。點點滴滴,都為程順和先生后來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勤耕不輟 育種育人

1972年,程順和先生被調到揚州地區農科所,專門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育種是一項極其艱苦、繁重而周期又很長的工作。每年從秋播到夏收漫長的9個多月中,不管風吹雨打、烈日酷暑, 都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在田里粒播、觀察、記錄、測試和對種子進行考察。為了尋找小麥育種上的突破點, 程順和長年累月泡在試驗田、溫室和實驗室里, 每個生長周期都要在浩如煙海的小麥材料中觀察記錄、選擇鑒定。到了小麥生長后期, 他更是從早到晚在工作在田間地頭。甚至在購置新的住所時也將“最靠近試驗田”這一因素放在首位考慮,為的就是能方便常去田里轉轉。

程順和先生經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報:他參與和主持育成對我國糧食增產發揮重要作用且多次受到國家表彰的揚麥系列小麥品種18個。其中揚麥3、4號分別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叁等獎。揚麥5號、揚麥158分別于1991、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揚麥5號的育成,使小麥單產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揚麥158的育成,初步解決了世界小麥育種中廣適高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難題。揚麥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約6億畝,增產糧食200億公斤。并成為建國以來長江下游小麥生產第4、第5、第6次大面積更換的主體品種,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同時程先生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及重大攻關等40多個項目,發表了《小麥育種策略探討》、 《我國小麥品種遺傳改良的主要成就與展望》等論文30多篇,參與主編專著1本。他先后獲得了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王丹萍科學獎,大北農科技獎,劉永齡科技獎,被評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農業科技功臣,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一次。2009年還被評為江蘇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

2005年,程順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于程先生而言,榮譽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鞭策。作為一名院士,他深知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他的目光必須更具前瞻性,視野必須更具全局性。

看到了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程順和先生始終思考如何把它們應用于傳統育種,使后者提高效率取得突破。他提出構建“以廣適高產育種為基礎,滾動回交結合遺傳標記的聚合育種為先導”的育種體系的思路,以廣適、高產、優質(中筋、弱筋、淀粉品質等)、多抗(抗赤霉、白粉、紋枯、黃花葉等病害、高溫逼熟、凍害等逆境)為目標,結合分子生化標記、雙單倍體培養、轉基因等新技術改良小麥品種。目前已把抗白粉病Pm基因、抗小麥黃花葉病復制酶基因(Nib8)、臘質淀粉基因(wx)等成功轉育進入揚麥系列品種背景,取得了可喜進展。

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程順和先生還在考慮要為我國小麥育種事業多做一些服務性工作:籌建全國小麥育種夏繁基地,建設江蘇小麥種質基因庫,創辦小麥遺傳育種簡報等,旨在為全國的同行們提供一個交流和傳播的平臺,解決小麥育種和大面積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為小麥育種學科的長期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程順和先生始終認為在有生之年要為我國小麥育種事業多作些工作,離不開培育一支優秀的科研團隊和集現代一切先進技術的高效育種體系兩件大事。程先生對學生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一貫嚴格要求,他總說:我們科研人員首先要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強烈的責任心,我們的工作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是為我國糧食安全服務,現在研究經費和實驗條件都比過去提高了一大截,我們應該做出更好的成績。

程順和先生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糧食安全”的涵義也在與時俱進。我們的小麥育種工作,過去的著眼點是“高產、抗病”,現在更強調加上“高效、環保、營養”,我們科研團隊的管理水平、學術水平、技術水平都必須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為了能在第一時間獲知實驗信息,更方便地協調和管理科研團隊,程先生把自己的辦公室和實驗室安排在了同一層樓上。為了拓展科研人員的知識面,更新科研團隊的知識儲備,程先生根據科研人員的專業基礎,分門別類地幫助他們出去學習深造,定期組織他們進行內部學術交流,要求他們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新問題并深入研究。還從揚州大學聘請了幾位教授擔任兼職研究員,每年給科研人員做些學術報告,講解最新的國際國內相關研究進展,參與研究團隊的學術活動,促進課題組整體水平的提高。

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程先生正在將做學問的科學思維、嚴謹作風、優良習慣及操作規范等無私地傳授給他的學生們,正像當年他的老師們一樣。

國為家先 民本情懷

程順和先生的拳拳愛國愛民之心不僅體現在他的科研工作中,還體現在他的社會工作中。

1996年,程順和同志開始擔任九三學社揚州市副主委、揚州市政協常委,參政議政成為他科研之外的另一項工作。無論科研如何繁重,他都積極參與九三學社和政協的各項活動,對農業方面的調研活動更是從不推卻。從1996 年開始,九三學社與市科委共同開展了“揚麥158”在貧困地區的原種繁育與推廣工程, 用了3 年時間完成該項工程。在這期間, 程順和備足種源、身體力行,深入農村進行推廣工作, 宣傳高產穩產配套栽培技術。深受農民歡迎。2003 年擔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后,為了不辱使命,提出高質量有價值的提案, 他給自己制定了四條準則: 實事求是、圍繞中心、以民為本、有操作性。于是,原本一心撲在科研上的農業專家總是有意識地向同事、親戚,以及所有接觸的鄉村干部和農技人員了解社會熱點問題, 形成提案。提出了諸如《協調傳統育種技術與高新技術的關系, 促進農作物育種中心、分中心健康穩定發展》、《切實保障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和《關于減免三分之一農業稅的建議》等一系列提案,均受到了國家的重視, 有的已被采納實施。

程順和先生把大部分精力都奉獻給了事業,奉獻給了“大家”,因此一談到自己的“小家”,總是深懷愧疚。程先生的愛人陳鳳琳女士是他在工作中結識的:1962年9月大學畢業,程先生被分配到泰興縣種子站,具體工作則在縣稻麥良種繁育場從事稻麥良種繁育和小麥育種工作。縣里把剛撤銷的農科所的小麥育種材料和一位老工人交給了他,并把一起分配到泰興縣的南農土化專業的一位女同學陳鳳琳調來協助工作,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程先生笑著說,這一協助就協助了幾十年,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陳鳳琳女士是一位美麗斯文,內心堅強的女性。她和程順和先生一動一靜,一個性格直爽,一個慢條斯理,正好互補成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提起程順和先生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她的言語中流露出由衷的欽佩。雖然陳鳳琳有時候也會埋怨程先生“把家當成旅社和飯店,在她生病時關心不夠,往往把她往姐姐那兒一交了事。” 但是她依然用柔弱多病的身體承擔起了全部的家務與教育撫養兩個孩子的責任,支持程先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當中。面對妻子的“埋怨”,程順和先生笑著說,自己在家就像一個“弟弟”一樣,享受著妻子的關心和照顧,真希望今后能好好彌補,多抽出點時間陪妻子到公園里走走,去商場看看。

只是這樣的“承諾”恐怕很難兌現,看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程順和先生在感到振奮和激動的同時,也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肩負的責任。他說:“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更加發憤圖強,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為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奮斗!”

專家檔案:程順和 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及重大攻關等40多個項目,發表了《小麥育種策略探討》、《我國小麥品種遺傳改良的主要成就與展望》等論文30多篇,參與主編專著1本。先后獲得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王丹萍科學獎,大北農科技獎,劉永齡科技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農業科技功臣,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一次。2009年被評為江蘇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河源市| 凤山市| 珲春市| 南郑县| 涪陵区| 土默特右旗| 双城市| 德保县| 林口县| 垫江县| 宣汉县| 城口县| 金湖县| 阿拉善左旗| 南和县| 洞口县| 阿克陶县| 德钦县| 陇西县| 三门峡市| 平安县| 涿鹿县| 时尚| 锡林郭勒盟| 靖西县| 枣阳市| 确山县| 潜山县| 宝清县| 彰化市| 湖州市| 绥芬河市| 延吉市| 临高县| 兰溪市| 桓台县| 康马县| 中超| 绍兴市| 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