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海濱沙灘上,他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追憶著名海洋科學家劉瑞玉


編者按:8月16日,科技日報頭版“時代先鋒”欄目刊發了記者王建高采寫的報道《海濱沙灘上,他留下了深深的腳印——追憶著名海洋科學家劉瑞玉》。現予轉載,以饗讀者。

中午常吃泡面,一年到頭的吃,“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的美談。

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費時間,不愿意去。特別是老伴走了后,他更多時間在辦公室里,白天、晚上……泡面成了他標志性的主餐。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劉瑞玉。

把所有精力用在了科學研究上,幾乎沒有節假日。榮譽紛至沓來,也沒有讓他產生絲毫改變。90歲高齡的他,依然堅持一個人出差,拖著行李箱,穿梭于各個國家、城市之間,參與各種學術研討和交流。

出外開會,他有個習慣,當天去,當天回。他的助手郭琳博士說:“今年4月,到北京參加生物多樣性研討會,早上坐飛機走,晚上就回青島了。他不論多晚,盡量回來,時間對他來說,很寶貴。”

作為我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的奠基人,作為甲殼動物學的開拓者,他把一生獻給了海洋科學事業。

7月16日5時45分,他走了,永遠地離開了。在中國的海濱沙灘上,他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

“讓海洋生物永遠和人類在一起”

樂亭,河北省渤海邊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青少年時代的劉瑞玉就在這里學習、生活、成長……

1936年,劉瑞玉畢業于樂亭縣第一小學后,進入保定育德中學讀初中。1938年,他進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級中學。1941年,劉瑞玉考取了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劉瑞玉畢業并獲得理學士學位后,在北京大學藥學系任助教一年。

1946年,進入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工作,跟隨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沈嘉瑞教授從事甲殼動物生活史和分類學研究。

是渤海中游玩嬉戲的魚蝦,是在高中的實驗課上透過顯微鏡看到的奇妙多姿的生命世界,引發了劉瑞玉對海洋和生物學的興趣。劉瑞玉后來回憶:“小學老師告訴我地球幾乎是一個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著17萬余種動物和2.5萬余種植物。”

劉瑞玉向往大海。從那時起,大海的魅力就植入了劉瑞玉的心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1950年8月,我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建立。劉瑞玉被安排在這里工作,繼續從事甲殼動物學的研究。“文革”結束后,科研工作恢復正常。1980年,劉瑞玉已接近花甲之年,而他的科研事業卻正走向巔峰。

海洋是人類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搖籃。

為摸清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家底,劉瑞玉北上渤海,南下海南島,足跡遍布中國海沿岸。

劉瑞玉說,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國物種紅色名錄,有的正處于瀕危狀況,該是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和采取對策的時候了,讓海洋生物永遠和人類在一起。

孫瑞平研究員說,1995年,劉瑞玉主持中德海南島海洋生物調查課題時,雖然已是73歲高齡,依然和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登上漁船,挑選蝦類等標本。

2007年,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調查船服役,準備出海進行黃海冷水團項目調查,其中網具和采泥器等設備都是新上的。王永良研究員說:“這些設備好不好用,劉院士有些不放心,登船參與調查,拖一網海泥,看看海洋底棲生物情況。此時,劉院士已是85歲高齡。”

劉瑞玉長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評估與保護研究。2000年,他參加了“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評估”國際合作項目,負責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的物種瀕危程度評估研究和紅色名錄的編寫,采用IUCN 2000年評估新標準,確定主要類群物種的瀕危等級,其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重視。參加了2000年開始的國際合作項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和“國際物種2000年”中國節點《中國生物名錄》的編寫任務。負責《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2005年)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編撰。2008年,劉瑞玉院士組織并聯合全國專家編著了《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載全部46門2萬多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國內外分布,糾正了重要錯誤,澄清了多種混淆,真實反映了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相當于給海洋生物上了“戶口”,被國際上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

近年來,劉瑞玉一直關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他強調發展藍色經濟要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他主編的《膠州灣生態學與生物資源》,為膠州灣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我的人生哲學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標本館四樓,劉瑞玉院士辦公室內擺設仍與他生前在此工作時一樣——一張寬大的工作臺上擺滿了書籍和資料,十幾個大書櫥把房間里剩余的空間擠得滿滿當當,依稀仿佛還能看見一位老人佝僂著身子,在一堆書籍中間埋頭工作。

“直到住院前,他每天都在這里工作到很晚,至少到晚上十點以后。”劉瑞玉的學生、中科院海洋所宋林生研究員告訴記者,“劉老師一直在強調時間不夠用,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抓緊。”

獲得青島市2009年度科技最高獎時,劉瑞玉曾對記者說:“我不談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學是:有一天工作一天。”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一份工作安排表中看到,在劉瑞玉生命中最后三個月是這樣度過的:

4月下旬,他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課題,7天時間馬不停蹄趕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開會。在上海的最后一天,他發起高燒,燒得后背上退了皮,嘴上長滿燎泡。會沒開完,趕緊往回趕,參加青島“藍色經濟”會議。

5月20日,劉瑞玉硬撐著參加了他3個博士生的論文答辯。大家看到,他總是咳嗽、渾身無力,整個身子趴在椅子上……

5月24日,從來不肯就醫的老人被迫住進醫院。醫生的診斷是:肺癌晚期……他卻說:“我沒大毛病,休息幾天就能上班。”他讓學生們把工作資料、論文送進病房,躺在床上審稿子,批論文。情況稍微好點,他又跑出醫院回到所里忙開了。兒子勸他休息,他和孩子發了火:“這么多活沒干,我能休息嗎!”

5月29日,中科院海洋所里舉行紀念童第周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劉瑞玉到會講話。會議結束時實在體力不支,兩條腿已經不聽使喚,兩個學生攙著他離開了會場。

6月11日,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劉瑞玉高燒不退,依然預定了赴北京的機票,執意出席。在醫生的強力堅持下,他才不得不退掉機票,回到病床。

此后的時光,這位不服輸的老人,再沒能夠離開病榻。7月16日5時14分,他帶著牽腸掛肚的工作,戀戀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蠶,吐盡了最后一根絲。

勤奮、敬業,是劉瑞玉一生最恰當的詮釋。談起劉瑞玉的人品、學識,熟悉他的同事和學生們更是贊嘆有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科院海洋所2011級研究生史本澤說,“我沒有再合適的詞語來緬懷導師了。”

他在和時間賽跑——這是所有和劉瑞玉一起共過事的人,對他最深的印象。

“海洋生物學不能后繼無人”

今年5月24日,劉瑞玉患病住院。住院期間只要意識一恢復,他惦記的仍是科研。

風范長存,獎掖后人。6月14日,在青島市立醫院的病榻前,90歲高齡的劉瑞玉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此時,連說話都已經感到吃力的他,用顫抖的手在100萬元的捐贈協議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完成了“自己這輩子的一個心愿”。

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說,他用這筆錢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獎勵中科院海洋生物學領域成績優異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的學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獻身海洋科學。

作為一個淡薄名利的科學工作者,劉瑞玉并不富有。當過劉瑞玉助手多年的原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相建海說,劉老家庭經濟情況并不寬裕,個人生活極為簡樸。兒子同時患有心臟和腫瘤疾病,兒媳也身患嚴重腫瘤疾病。在取得家人積極支持后,他在住院的第一天就準備好了存款單。

“像劉老師這一輩的科學家,他們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科學研究始終圍繞著國家的戰略發展。”宋林生說,上個世紀80年代“搞原子彈的掙不過賣茶葉蛋的”,很多人經受不住誘惑下海養蝦去了,劉瑞玉不為所動,對海洋生物分類的研究沒有片刻停歇。

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周期長,條件艱苦,是個不易出成果的領域,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個方向的研究。面對這一窘境,劉瑞玉不顧自己80多歲的高齡,2007年又開始招收研究生。

“這也是劉老師在病危之際,捐出自己積蓄設立獎學金的主要原因。”宋林生告訴記者,對于劉院士的這一決定,他的子女們都表示支持。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說,這些年,劉老一直領導著國內甲殼動物學會的工作,學會沒有多少經費,劉老經常自己出錢,幫助年輕學者出版專著。

甘為人梯,勵志后進,劉瑞玉為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蔣維等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員表示:“劉院士未竟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第二版)》,我們將繼承他的遺志,進行擴充和完善,以此來告慰劉先生的在天之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济南市| 香港| 夏津县| 贺兰县| 漳浦县| 深圳市| 诏安县| 洪江市| 达拉特旗| 靖宇县| 衡南县| 雷山县| 呼图壁县| 宜宾县| 望奎县| 侯马市| 公安县| 伊通| 贵定县| 女性| 九寨沟县| 栾川县| 砀山县| 丰城市| 柯坪县| 岑巩县| 光泽县| 玉田县| 章丘市| 天津市| 夹江县| 乳山市| 基隆市| 长沙市| 梁平县| 枣阳市| 彭州市| 岳阳县| 东辽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