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劉恢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震工程學家、結構力學家


 

劉恢先(1912年10月18日—1992年6月24日),江西省蓮花縣人。地震工程學家和結構力學家。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劉恢先,江西省蓮花縣人,幼年時在家受父教,11歲入江西南昌第二中學,17歲中學畢業,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33年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兼助理研究員。1934年留學美國,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和伊利諾大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7年獲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在湘桂、敘昆、黔桂、平漢等鐵路任工程師,在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任教授。1947年再次赴美,在阿曼—惠特尼公司任工程師,后在倫塞勒理工大學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于1951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到哈爾濱創建工程力學研究所,任所長、研究員,1984年任名譽所長。

為創建和發展工程力學研究所,劉恢先花費了將近40年的精力和心血。這個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土木建筑方面的研究機構。建所以后,陸續開展了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工程結構、建筑設計、核反應堆結構力學、地震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適應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根據我國地震區域廣闊、地震活動頻繁的特點,早在1954年,劉恢先就提出開展抗震結構研究的任務,并于1955年初在工程力學研究所內開設抗震結構研究專題。1956年,他參加12年(1956—1967)全國科學規劃工作,編寫規劃中的“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及其有效抗震措施的研究”部分。隨后他以科學規劃為依據,在所內開展并長期堅持了工程地震學、建筑物原型和模型試驗、地震荷載計算、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儀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通過工作實踐培養了一個專業齊全的研究隊伍,使工程力學研究所關于地震工程學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曾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現在,這個研究所已發展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我國第一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劉恢先早期曾從事結構力學的研究,在長方板、力矩分配和吊橋應力分析方面做出過有創造性的工作。1955年,他開始從事地震工程的研究。1958年,他發表了“論地震力”一文,這篇論文在我國地震工程研究中具有經典的意義,它在系統總結各國地震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應當積極開展的幾項工作:①強地震記錄的積累;②建筑材料和建筑物整體動力性能的研究;③地基土壤對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④豎向地震力和扭轉地震力;⑤地震力與地震烈度的關系。直到現在,在工程力學研究所和其他研究地震工程的單位中,這幾項工作仍然在進行著。

劉恢先對于地震宏觀現象極為重視,他認為“地震對于建筑物是實際的考驗,是不可多得的足尺試驗”。從20世紀60年代邢臺地震以來我國連續發生了多次破壞性地震,劉恢先多次率領工程力學研究所人員深入地震現場,進行廣泛深入的震害調查,總結經驗,為抗震設計提供依據。通過幾個破壞性地震的災害調查,他首先提出了“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的建筑物抗震設計思想。他指出,由于地震危險性的估計不能很準確,在設計思想上應作兩手準備:一是在預計的破壞性地震時保證建筑物不受損壞或只受輕微的損壞;二是在意外的大震時承受嚴重破壞而不致倒塌。一般的辦法是第一種情形以強度控制,第二種情形以變形(延性)控制。劉恢先主編的《唐山大地震震害》一書集我國地震工程界人士在唐山地震現場觀察所見,篇幅達2 000多頁(共4冊),是關于唐山地震的歷史性文獻。世界地震工程學權威CW豪斯納(Housner)教授在對這部書的評論中指出:“這一套書中所包含的信息對于其他地震活躍的共約35個國家將有巨大的價值。”從人道主義出發,他建議出版這部書的英譯本。這部巨著曾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地震區建筑規范是建筑物抗震設計的依據,對防震抗震至關重要。在劉恢先的組織領導和直接參加下,1959年我國編成第一個抗震規范草案。這個規范草案引進了蘇聯的經驗,應用了反應譜理論,這是我國第一次采用動力法進行抗震設計。劉恢先和他的合作者根據國內外新的研究成果,1964年又編成了我國第二個抗震規范草案,針對1959年規范草案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了改進。例如,采用實測的地震加速度值作為設計的基礎并引進了結構系數;區分地基失效和振動引起的破壞,采用不同的對策;針對不同的場地條件采用不同的反應譜,而不是簡單地調整烈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這個規范草案是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抗震規范,它雖不是法規,但實際上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并成為我國后來制定的法規性抗震規范的基礎。

擋水壩為空間塊體結構,對于它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不易獲得精確的解答。劉恢先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提供了一個方法來確定擋水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①用模型試驗測定壩的自振特性,包括頻率、振型、應力分布等;②用電場模擬尋找對應于各自振振型的動水壓力或流速勢函數;③通過拉格朗日方程確定在地震作用下的廣義坐標;④根據振型組合原理計算地震荷載與應力。這個方法的優點是能夠適應復雜的壩型與邊界條件,同時在測定振型時只需確定各點位移(或應力)的相對比例,無需確定其絕對數值。這個方法曾應用于三峽重力壩、新豐江水庫大壩和恒山拱壩等工程,都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人們對地震烈度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烈度有時被定義為地震的影響或者地震造成的后果的尺度,有時又被定義為地震破壞力或者地震作用力大小的尺度。劉恢先明確地指出,無論從地震學或地震工程學的觀點出發,我們所需要的烈度都是反映地震破壞力大小的烈度,而不是反映地震造成的后果輕重的烈度,因為后者牽涉到被破壞對象(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已經不單純是地震強弱的程度了。地震的破壞力來源于地震波能量在地面的釋放,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震動。地面震動,哪怕是在很小的范圍內,都不是均勻的。烈度只能理解為地面上一定范圍內的地震破壞力的平均水平,只能用這個范圍內某種物理量的平均值來表達。為了使烈度概念非常明確,劉恢先提出了下列關于烈度的定義,他認為“地震烈度是地震時一定地點的地面震動強弱程度的尺度,是指該地點范圍內的平均水平而言”。劉恢先認為,在現階段,工程設計數據應當選取這個平均數加上一定的具有合理概率基礎的偏差。他指出,宏觀的和物理的烈度尺度都是需要的,但必須以物理的尺度為準,以宏觀的尺度為物理的尺度的定性描述。他用多元統計識別和回歸的方法來抽取衡量地震烈度的地面運動主要特征。通過對強震地面運動數據的分析,他認為地面運動的峰值,特別是地面運動水平速度的峰值乃是對建筑物的破壞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基于上述對地震烈度的理解,劉恢先及其助手們制定了一個新的烈度表——“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這個烈度表吸取了我國當時一些年大地震的經驗,應用震害指數作為宏觀烈度的定量指標,同時補充了物理尺度,十分便于地震調查和工程抗震設計時應用。

在科學研究的領導工作中,劉恢先表現出遠見卓識。1954年,地震工程學研究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當時國內結構力學界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桿件體系的靜力分析方面。劉恢先作為一個結構力學專家,沒有局限在剛構靜力分析的圈子里,他高瞻遠矚,認識到抗震工作對于國家建設和人類安全的重要性,及時提出了研究抗震結構的任務。現在地震工程在國內成了一個熱門,證明劉恢先當時的認識很有預見性。他在20世紀60年代就設立專門的課題組并兼任組長,研究地震波傳播理論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這個課題曾經遇到種種阻撓和非難,課題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解散,但后來劉恢先仍然堅持開展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波在離散模型中傳播的透射邊界法、處理波散射問題的復變函數方法等,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目前國內很多單位都開展了這項研究工作。

劉恢先治學嚴謹,實事求是,一絲不茍。劉恢先培養了十幾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在他的培養教育下,有幾百名科技工作者成長為高級科技人員,他的學生和助手很多都成為中國工程力學界、地震工程界的骨干力量。

劉恢先歷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委員,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他是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中國地震工程聯合會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地震工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地震學會名譽理事。劉恢先還擔任《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學報主編。

劉恢先平易近人,待人寬,律己嚴。他從不計較待遇,為工程力學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樹立了榜樣。

 劉恢先院士主要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射阳县| 江门市| 永清县| 本溪| 海晏县| 昆山市| 招远市| 濮阳县| 德江县| 禹城市| 桐柏县| 剑阁县| 南岸区| 锡林浩特市| 山阳县| 怀仁县| 中方县| 孟津县| 越西县| 岳池县| 鲜城| 江陵县| 嘉善县| 横峰县| 扬州市| 木里| 兴山县| 玉环县| 塘沽区| 武汉市| 军事| 株洲市| 高邑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新郑市| 乐陵市| 文登市| 襄城县| 政和县| 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