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月,北國的積雪尚未融化,麥田剛剛返青。南方雖已花蕾綻放,春意盎然,卻乍暖還寒。就在這期間,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褚平、孫安民、莊聰生各自帶領一個調研組,分赴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展開了工商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大規模的中小企業綜合性調研活動。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組織的這次調研活動,其意義非同尋常。
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速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顯然,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談“轉變方式”、“結構調整”,無論如何離不開企業這一經濟主體,更無法繞開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這一企業主體中最大的群體。那么,中國的中小企業目前處于何種狀況?當前遇到什么困難?今后將怎樣發展?這些問題如何得到關注?
人們不禁想起,去年,黨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了一份“新文件”。在這一文件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工商聯在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助手作用,特別要求工商聯參與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隨后,在全國工商聯十屆四次執委會及其制定的“2011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要樹立“抓大扶小”的觀念,把服務中小企業作為當前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科學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人們意識到,全國工商聯組織開展的這次大規模調研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認真學習、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新文件”的具體舉措,是全國工商聯主要領導富于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的生動體現,是全國工商聯和各級工商聯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求策于真知、問計于基層的一次重要實踐。
記者陪同全哲洙書記帶領的調研組,先后到江蘇、廣西、廣東、浙江四省區開展調研工作。在前后共計20多天的調研中,所見所聞,感受匪淺,讓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從中引發許多思考。
抓住時機,直面困難,做好服務
“全國工商聯組織的這次調研工作,時機選擇得非常好。”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與全哲洙書記會面時所講的一句話。江蘇、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同志在與全哲洙書記會面時,都表達過同樣的意思。
領導同志所說的“調研時機”,有什么含義?
在這次調研中,在不同的地方,在與企業、行業商會、工商聯、政府有關部門、理論研究單位等不同的人士座談時,全哲洙書記反復強調,在當前國家經濟發展全局總體平穩向好的這個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本文以下簡稱為“小微型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應該注意到,從某些方面看,今年是小微型企業處境最為艱難的一年。其生產經營中的一些困難,可能比一兩年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時還要復雜,還要嚴峻。如果對此問題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對今年的經濟工作,乃至對“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產生嚴重的影響。
所謂“調研時機”,針對的正是小微型企業目前的處境而言。而做出小微型企業面臨極大困難這一重要判斷,則來自于對“轉變方式”、“結構調整”等任務艱巨性的準確理解,來自于對國際國內各種經濟因素復雜性的深刻分析,來自于對多年經濟發展中長期積淀、并逐漸顯露的諸多矛盾的全面把握。
就在全國工商聯開展此次調研期間,一年一度的兩會在京召開。在兩會結束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總理總共回答了12個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專門涉及“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人們知道,在中國上千萬企業中,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小微型企業均占絕大多數的比重。顯然,無論是記者們的提問,還是總理的回答,無不表明人們對小微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切,無不表明小微型企業“小中見大”的分量。
“抓好小微型企業的工作是戰略性工作”,“小微型企業是民生經濟,是老百姓的經濟”,“要像關注老百姓的生活那樣關心幫助小微型企業的發展”。這類的話,全書記一路走,一路講。他一再講,小微型企業數量大,分布的行業廣,容納的就業人口多,對地方經濟的貢獻率也十分可觀。小微型企業是創業者的“起點”,是原始創新的“搖籃”,是大中型企業的“胚胎”,是國家整體產業結構的基礎和不可缺少的一環。小微型企業的存在,集中體現出中國人的創業激情、創造活力和創新精神,代表著老百姓的致富夢想。沒有“小”,哪有“大”?小微型企業的生存發展遇到困難,其影響遠遠超過其自身。
但是不能不重視的問題是,小微型企業大多處于“提籃小賣”階段,自身能力素質低,資金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平均生存時間僅短短幾年。因此,當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時,當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環境成本低廉的“三低時代”光景不再時,小微型企業先天不足的弱點必然突出出來,使之感到處境艱難,形勢嚴峻。
在這小微型企業處境艱難、嚴峻的時候,全國工商聯組織開展的調研,其時機把握可謂恰到好處。
重心下移,直接深入到一線
提到“艱難”、“嚴峻”之類的詞語,許多人會想到媒體上不斷報道的“用工荒”、“融資難”、“原材料漲價”以及“人民幣升值”等現象。然而,對小微型企業而言,這些現象的具體影響是怎么表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些問題哪些是長期存在的,哪些具有新的特征?什么樣的困難企業可以靠自己解決,哪些困難必須由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提供幫助?尤其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小微型企業能否抓住機遇,贏得挑戰?
問題的確存在,的確不少。要解決問題,必先了解問題。于是,全國工商聯的四個調研組分赴16個省市自治區,在各地工商聯的先期準備和廣泛參與下,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直接到企業中去。其中,全書記帶領的調研組奔赴東南沿海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江蘇、廣東、浙江和民營經濟較快發展的廣西,在前后兩次調研活動中,分別到了連云港、鹽城、南通、南京、防城港、柳州、南寧、深圳、東莞、順德、廣州、慈溪、紹興、永康、蕭山等十余個城市,直接考察了40余家企業,召開了大大小小近30余次座談會。調研組直接考察的企業,分布于機電制造、醫療器械、車輛與汽配制造、紡織服裝、IT、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行業,參與座談會的小微型企業分布行業面更為廣泛。在上述企業中,有的企業有數百名員工,寬敞的廠房,較先進的設備;有的卻僅有二三十員工,設備簡陋,“螺絲殼里做道場”。有的企業屬于傳統制造業或一般性服務行業,有的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的則已經擁有自主創新技術和自主品牌,成為極具成長性的典型。
全哲洙書記在調研中特別重視區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強調小微型企業的千差萬別,強調看問題不能只看現象不問原因,不能只看表面不察實質。因此,每到一個企業,每開一次座談會,他總是仔細看,認真問,耐心聽,務求對問題的方方面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用工荒”的根本原因何在?小微型企業怎樣才能招到人,留住人,用好人?在幾家企業,全書記在生產線邊詢問工人收入多少,上沒上保險,在企業工作多久了?當他聽到一位工人在本企業已經工作7年,留在企業的原因是“老板對工人好”之后,及時提出企業不僅僅要用工資待遇和事業留人,還要用情感留人,更要以制度、以文化、以和諧勞動關系留人的觀點。
“融資難”究竟有多難?面對許多老板的“叫苦”,調研組并不試圖“開藥方”,而是針對個別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有的放矢地尋找可行性方案。比如,銀行可以多一些服務,政府應該多一些扶持,社會可以多一些融資渠道,等等。在南京朗坤軟件有限公司,全書記了解到該企業的產品在電力、城市管理等多個領域有極大的應用價值,企業卻面臨資金緊缺的困難時,當場建議請那些有實力的大型民營企業參與戰略合作。這一“抓大扶小”現場“牽線搭橋”的做法,讓小企業的老板和員工們感動不已。
廣東東莞的“卓越高爾夫觀光車公司”,順德的“科卓爾公司”和“弗倫克公司”都是科技型小微型企業,老板都是20多歲、30左右的年輕人。在這些企業,全書記仔細了解年輕創業者們的學歷背景、創業經歷、創業感受,肯定他們自主創業的路走得對,要堅持走下去,“只有經歷多次失敗仍不放棄的人才會獲得成功”。鼓勵他們大膽創新,靠不斷創新發展企業。
浙江慈溪“應學強織造廠”是典型的小微型傳統紡織企業。老板應學強兩手老繭,一口濃濃的方言,見到廠里來了許多“大官”有些不知所措。全書記在看過車間后,坐在一間僅幾個平方米的辦公室里,仿佛拉家常一樣與應老板親熱地攀談。從原料價格到產品銷路,從企業有什么困難到老板有沒有信心,娓娓而談。當聽到因缺電影響生產企業不得不自備發電機時,全書記當即囑咐記者:把那臺發電機拍下來。
同樣在慈溪,“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引起了全書記極大的關注。這家僅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微型企業,依靠自身投入,大搞自主創新。其開發出的“核電站密封技術、新產品及應用”項目,2010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產品和應用技術達到核工業要求的最高等級,居世界領先水平,以至于美國一家知名大企業幾次三番地欲出資收購。全書記在詳細了解了這家企業和老板勵行根的情況后非常高興地說,這是小微型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典范。
在參加調研工作的過程中,記者耳聞目睹了全哲洙書記和全國工商聯調研組同志們是在怎樣的工作。特別是全書記率先垂范所表現出來的調研態度、調研方式和方法,以及在調研中把握方向,駕馭問題,剖析矛盾的水平和能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精、細、專、實,認真比聰明更重要
對這次全國性的綜合調研活動,全國工商聯領導極為重視。重視的原因不僅在于調研工作將拿出一份重要的成果,同時,調研工作本身是工商聯系統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新文件”精神,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素質的一次大練兵。
練兵就要動真的,就要格外認真。
在調研活動期間,全國工商聯先后請來國家工信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商務部、人社部、科技部、銀監會等有關部門以及企業的負責人,登門講課培訓,目的是幫助調研組的同志們進一步了解有關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掌握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和今后的政策思路。在培訓聽課時,全哲洙書記和全國工商聯的各位副主席、各部門領導,恭恭敬敬地坐在下面,拿著筆,攤開本,一邊聽,一邊記。除了提問,沒有哪個領導插話,更沒有人中途退席。培訓結束后,全書記不僅在大會上進行了動員,還專門參加了分組準備會。在動員講話和準備會上,他談到調研活動的意義和目的,談到調研的方法和要求,專門提出要深入到那些“邊邊角角”的小微型企業去,看一看那些容易“被人遺忘的角落”。同時,他強調調查必須與研究緊密結合,要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他的要求具體而微,既嚴且細。這不僅讓記者感受到了調研準備工作的認真,甚至有一種將士出征之前“一聞邊烽動,萬里忽爭先”的激動。
“上午考察家企業,下午召開座談會,晚餐后開座談會,或者是趕路。”這樣的日程安排,在此次調研中幾乎天天如此。在廣西防城港一次晚間座談會會后,當地工商聯的一位領導說:“我們這里從來沒有在晚上開會,你們調研組開了先例,創了紀錄。”有一次,全書記讓大家休整一下,自己卻請了幾位小微型企業的負責人晚上到自己房間里交流。對于在晚上開會,或者在星期六、星期天開會,全書記總是要對來參加會的企業家或專家學者們表示感謝,表示抱歉,笑稱自己這種“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打擾了大家。然而,對那些與會者來說,他們的感受是幾個“沒想到”:沒想到小微型企業的事情如此受重視,有些讓人“受寵若驚”;沒想到調研組的工作如此認真務實,一點沒有“花架子”,絕不是“走過場”;沒想到北京來的“大領導”如此不辭辛苦,工作起來簡直“連軸轉”。
全哲洙書記一再強調,工商聯的干部必須學會做思想工作,必須學會做群眾工作。什么是“思想工作”?那就是要利用不同的場合,反復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有關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主要任務”。反復強調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認識和分析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不能對立地看問題,也不能表面化看問題。“永遠不變的是變”,因此要“知變,應變,善變”。同時,反復強調要深入實際,尊重實踐,“先有實踐,后有文件”,對實際情況掌握清楚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在其中了。
那么,什么是“群眾工作”呢?全書記多次講,要學會“經濟語言”,學一些“工業語言”、“現代農業語言”,因為這樣才能夠和企業家們找到共同語言,和他們交心,才能夠做好團結、服務、引導、教育的工作。在調研中,記者發現全書記的“語言”真的到位,不愧是做群眾工作的高手。“你們這個電動車用的電池是‘加水’的,還是‘免維護’的?”“你們織的布多少支紗?能不能達到‘百米無疵布’的標準?”“你養殖的種豬是‘三元’的還是‘五元’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一一提出,讓企業家們驚訝,也讓他們嘆服。不止一位企業家對記者說:這個領導太厲害,問的都是專業問題。其實,不但企業家們這樣想,那些專家學者們也有相同感覺。在一次座談會上,全書記強調“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談到現在社會科學界“缺精品”、“缺大家”、“缺學派”,鼓勵專家學者們勇于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小微型企業發展的理論。會后一位學者很感慨地說,參加過許多座談會,像這樣對理論問題有獨到見解的領導真不多見。
工商聯無論做什么工作,其目的是使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讓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在調研過程中,全書記特別關心小微型企業能否抗御住當前的困難,順利渡過難關。他勉勵企業家和各級工商聯的同志們,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在困難中抓住機遇,在新的挑戰中“做精、做專、做特、做穩、做強”,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
全國工商聯開展的這次大型調研活動,目前已告一段落。初步調查之后,更重要的分析、研究工作正在開始。整個調研工作的結果值得期待。也許,這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回顧四個調研組萬里迢迢、風塵仆仆辛苦工作的過程,人們仿佛聽到了那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這步伐在為中小企業爭取時間,贏取戰機,這步伐正在邁向工商聯工作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