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公布,這意味著與戶籍制度掛鉤的勞動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今后將不再受城鄉二元化差異的影響。這一政策措施的出臺,凝聚著我國民主黨派的智慧和汗水。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關于逐步健全公共服務制度,穩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提案》和民建中央《關于深化配套改革推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共同聚焦農民工市民化問題;今年兩會,民盟中央提交了《關于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和農村產權制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提案》,建議要著力解決農民離得開、流得動、呆得下的問題。這些提案均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落實。
選題緊貼社會民生、調研力求深入基層、提案注重落實效果。中共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和改革發展中的難點問題,創新參政議政機制,積極建言獻策,為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貢獻了力量。
參與高層協商 推進協商民主進程
今年5月9日和6月20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在京分別召開兩次黨外人士專題調研座談會,邀請八個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代表交流專題調研情況。座談會上,各民主黨派中央與相關部門有關負責同志面對面互動,對焦點問題展開交流。多位參會者表示,通過這樣的直接對話,能更好反映出民主黨派所做的工作、貢獻和社會影響,更好地推動協商民主的進程,推動政黨協商的進程。
參與高層政治協商是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多次通過召開黨外人士協商會、座談會等方式,就國家大政方針、經濟工作等聽取民主黨派的聲音。在越來越多地參與高層政治協商的過程中,民主黨派對自身參政議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做撒胡椒面式的調研”,“注重參政議政的質量和實效”。
中共十八大以來,民主黨派“發聲”的平臺越來越多,雙周協商座談會就是其中一個。去年10月份,新一屆全國政協首次舉行雙周協商座談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6次。每次參加座談的政協委員有一半以上都是民主黨派成員,他們表現踴躍,積極建言。
值得一提的是,民主黨派中央亦開始參與籌辦雙周協商座談會。今年5月6日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就是民革中央參與籌辦的。此次會議的議題是“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緊扣民革中央今年大調研課題。為此,民革中央從3月份開始,深入6個省市進行調研,聆聽基層聲音,并召開20余場座談會,以求拿出高水平的建言成果。此外,民進中央參與籌辦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保護問題”、民盟中央參與籌辦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環境優化”等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力。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參與者,民主黨派不斷通過參政議政參與高層協商,推進國家協商民主進程。在這一過程中,民主黨派也通過不斷參與高層協商豐富提升自身的參政議政能力。
參政議政成果豐碩 緊抓改革難點貢獻智慧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諸多改革有序推進,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積極參與改革,緊緊圍繞執政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言獻策,取得了豐碩成果。
今年2月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并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其中包含著民盟中央的智慧和力量。2011年,民盟中央就曾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為題在湖南等地調研,并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遞交了建議信。2013年,民盟中央就“全面優化制度安排,實現社會保障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開展調研,實地考察了31個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取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建議得到充分采納。
近年來,霧霾污染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去年9月,國務院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決定將PM2.5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區域聯防聯控等。這一政策的出臺與農工黨中央的持續建言緊密相關。從去年年初召開專家座談會到年末召開生態健康論壇,從去年2月向中共中央報送《關于積極應對區域灰霾污染的有關工作建議》,到去年和今年兩會期間的大會發言進一步提出治霾需健全法律制度等建議,農工黨中央持續圍繞灰霾治理建言獻策,提出一系列富有見地而且可操作性強的意見建議。
此外,近兩年,民主黨派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車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關系民生福祉的建言,獲得國家決策層重視和采納,一項項相關改革措施已陸續出臺。
創新機制 打造專家智庫凝智聚力
參政議政要取得實效,離不開創新、高效的機制。故此,中共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不斷創新參政議政工作機制,打造“智囊團”,形成參政議政的“智庫”。
專委會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各民主黨派都特別重視發揮專委會在參政議政中的作用。據統計,截至目前,各民主黨派成立的專委會共73個,其中民革中央有8個,民盟中央有11個,民建中央有13個,民進中央有5個,農工黨中央有11個,致公黨中央有10個,九三學社中央有8個,臺盟中央有7個。
去年7月開始,民革中央每個專委會陸續成立1至2個研究中心,這些研究中心在依托黨內專家的基礎上,積極向黨外“借腦”,努力打造參政黨參政議政“智囊團”。目前,民革中央共成立各類研究中心16個。這是民革中央參政議政工作機制的一項創新,萬鄂湘主席對此寄予厚望,指出成立這些研究中心“不為打牌子,更不是搭花架子”。
民進中央明確提出了“集智聚力”開展參政議政工作的方針,形成了廣泛動員、會內外結合、專兼職結合、中央與地方互動的全會大合作局面。民革十二屆三次中常會提出了“中央與地方組織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的參政議政工作機制,通過這“三個結合”,將參政議政的觸角深入基層。民革中央今年所做的“京津冀一體化”調研,就是民革河北省委會首先提出的,借力民革中央和其他地市民革組織的資源優勢,形成了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調研效果。
此外,“凝智聚力”還體現在各民主黨派建立了開放的交流機制。去年12月,農工黨中央召開“中國生態健康論壇”,圍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展開對話交流、問題研討,提出了多項對策建議。致公黨先后舉辦“首屆海峽論壇·致公懇談會”,豐富民間交流議題,更加充分發揮了致公黨在海峽論壇機制中的作用。
立足特色 做好年度調研獻計獻策
中共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圍繞中共十八大報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開展了一系列年度大調研。調研主題既凸顯民主黨派特色和優勢,又緊扣當前社會熱點,而大調研取得的成果通過高層協商、“直通車”等形式,陸續被執政黨和政府所采納和吸收。
目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專題考察調研已形成了“黨委出題、黨派調研、政府采納、部門落實”的完整運行機制。分析近兩年民主黨派中央大調研題目可以看出,調研的主題都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圍繞深化改革的重點難點領域展開。
例如,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民建中央2013年年度大調研的主題即鎖定為“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民革中央即將2014年年度大調研主題,鎖定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作為一個以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參政黨,九三學社中央長期關注我國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這一緊扣當前熱點的課題,成為九三學社中央今年年度調研的題目。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臺盟持續關注的重點參政議政課題。2013年臺盟中央大調研就選擇在福建省,圍繞著“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作用,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主題開展。
中共十八大以來,民主黨派中央開展的年度大調研,陸續得到相關領導批示和有關部門的積極采納,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提供了借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政參到點子上,議政議到關鍵處”。這是民主黨派做好參政議政工作的內在要求。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的質量也在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