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是九三學社中央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提案。”采訪中,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部長張化本提到2005年的參政議政情況時,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興奮。
2005年3月9日,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天津市委主委、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原所長韓忠朝教授代表九三學社中央作大會發言:“我國發明專利授權中3/4為外國人所擁有;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電子信息企業,5年申請之和僅相當于美國IBM公司1年申請的專利數量。由于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國不少行業存在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
有資料顯示,我國雖為DVD激光視盤機生產大國,但因不掌握核心技術,每出口一臺價格40美元的DVD視盤機,就要向外國公司交納專利使用費20美元;我國雖已成為PC機生產和消費大國,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統這兩大核心技術卻掌握在Intel和微軟手中。還有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藥物的專利均為發達國家擁有。他們賺取了高額利潤,而中國的生產廠商利潤極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去年,九三學社中央就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展開調研。
調研中,他們發現“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有其原因,比如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企業高級科技人員不足、流失嚴重,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國家相關優惠政策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據了解,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其銷售收入的比例,多年來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發達國家已達2.5%至4%。
科技部在《答復》中表示,“正如提案中所指出的,目前在企業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優惠政策作用的發揮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導致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嚴重不足。”
調研中,他們發現:企業普遍認為國家的經費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2001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為574.2億元,其中企業僅占7.2%。盡管國家每年畢業工科博士上萬名,但從高級科技人員最密集的30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來看,仍有84家沒有一名博士。全國192家中央級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也只占總數的2.1%,高級技師僅占工人隊伍的0.16%。而在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業中完成。而我國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研發能力嚴重不足。2001年我國大中型企業有研發機構的僅占25%,有研發活動的僅占30%。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真正起作用的技術幾乎都來自企業,比如,通訊領域的貝爾實驗室,汽車領域中的福特公司,飛機領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領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機床領域中的西門子,計算機領域中的IBM、英特爾、微軟等。把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關鍵是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競爭力。
對此,該提案建議,要深化改革,落實政策,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要加快推進企業產權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發投入的體制性障礙,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要強化國家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改革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增加自主創新方面的考核指標,以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和長遠發展;特別要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規范人才流動秩序,對特殊人才要給予特殊待遇;促進企業創新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要積極支持企業建立完善研發中心;產學研結合模式必須以企業為主;促進企業組建技術聯盟,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
據悉,國務院成立了以總理溫家寶為組長、國務委員陳至立為副組長的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規劃領導小組,組織領導規劃制定工作。
在規劃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有2000多名專家參加了規劃戰略研究。到目前為止,規劃戰略研究已經完成,規劃綱要也即將完成并發布。配合規劃綱要的制定和發布,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正在加緊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激勵和扶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政策、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促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政策、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以及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等,而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國家科技部在給“九三組”的《答復》中表示,“在上述政策的研究制定和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充分吸取你們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地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