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河南省委副主委舒安娜在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大會書面發言中說,2006年頒布的中央1號文件,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采取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9億農民企盼已久的美好愿望。“20字標準”看似簡單,其實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有對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也有對新型農民的精神文明、思想建設、管理水平的標準。同時,更加注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多層面的整體推進,體現了對廣大農民的人文關懷,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全面、系統的構想。
發言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歷史進程,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更不能簡單化,形式化。一些地方出現了“重外表形象多,重生活質量少;重農戶單干多,重集體合作少;重經濟發展多,重社會發展少;重錦上添花多,重雪中送炭少”的“四多四少”現象。有些北方農村流行“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三個月悠閑”的說法。更有甚者,個別地方的農村出現公開賭博現象。這些情況的發生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文件的理解還不夠準確,有追求政績工程和短期行為之嫌;二是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物質層面和外在的內容多于精神層面和內在的內容。因此,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新型農民,建不成新農村。
發言指出,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障礙。有關資料表明,全國4.97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學及以下的占40%。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受過職業技能培訓。據某省2004年統計資料顯示,該省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為14%,比同期全國農村實現程度低7.6個百分點。農村人口素質為2%,比全國同期低13個百分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2年,比全面小康值低1.8年,實現程度為12.5%。而農村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為8.7%,比全國實現程度低20個百分點。農民居住質量指數是7%,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為10.6%,農村信息化程度為14.9%。該省農村只有13.6%的農民飲用自來水,1.2%的農民使用清潔能源,0.8%的農民使用衛生廁所。這些數字表明,農民收入較少,人口素質欠佳,生存質量較低,培養新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建設新農村的道路還很漫長。
發言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職業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制定培訓計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要急農民之所急,用農民之所用。學有所用,學用結合。二是建立農村文化大院。用農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國家方針政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努力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和諧融洽的良好風尚。三是開展學法懂法教育。教育農民遵紀守法,增強法制意識,有序參與民主實踐,理性表達利益訴求。依法行使選舉權、監督權,擴大知情權、參與權等民主權利,規范行為,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四是設立農村衛生服務站,使農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得到安全、方便、有效、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開展健康教育,教育農民改變不衛生、不文明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提高預防疾病和衛生保健的意識。五是培養農民自強自立的精神,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變農民為能理解黨的方針政策,能借“1號文件”的東風,改變農村面貌,有能力靠先進的意識、手藝和技術改變自身的生活和生產狀況。能熱心農村民主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內做到“能說會道”,積極參與農村長遠發展規劃,做到能寫會算的“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