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協》雜志2022年23-24期42-43頁
提起“三北防護林”,國人尤其是我國北方各省的人多數耳熟能詳。她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減緩我國北疆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進程而實施的重要生態建設工程。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經過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
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態災難只能用改善生態的辦法來治理。建設三北工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需要,也是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
40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三北防護林建設堅持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實施,探索實踐了符合三北地區實際的生態治理道路,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及林業部門帶領各族干部群眾,發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國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成為“兩山理論”的偉大實踐,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成功典范。經過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
40多年來,三北防護林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鑄就了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為核心的“三北精神”,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國家重點工程形式開展大規模生態建設的生態治理技術路線——“三北模式”,推動我國生態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之路,為全球旱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和中國方案。2018年,三北工程獲得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優秀實踐獎?!叭本瘛迸c三北地區的“綠色長城”共同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中的不朽豐碑。
自三北工程建設起,全國及地方各級政協委員就高度關注、關心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尤其是近十年,圍繞造林樹草種、退化林分改造、樹種更新、林分密度與水分、對環境影響、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優化、草原保護等調研、建言。如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員會調研寧夏、內蒙古、山西等地的“三北防護林建設”,為五、六期工程建言;我和張守志、馬全林等委員建議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力度;九三學社中央及趙雨森等委員建議加大三北工程投入;王召明等委員建議建立草原草種資源庫。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內蒙等省區各級政協也就三北工程建設進行調研。上述案例只是各級政協組織和委員關注、關心三北防護林工作的冰山一角,但都很好地展現了各級政協組織及政協委員聚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工作,建言資政、積極履職的責任擔當。
當前,三北地區生態依然脆弱。由于自然稟賦等原因,三北地區生態脆弱將長期存在,生態建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該區域仍然是我國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攻堅區、維護生態安全的前沿區、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區、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關鍵區,還將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林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
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宜林地面積3936萬公頃,占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7%;全國近50萬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黃土高原4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區。因此,建議:從事生態研究與實踐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者,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建設美麗三北為目標,聚焦林草高質量發展、林草科教興國與人才支撐、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中心任務,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國土綠化,以久久為功的責任擔當,不斷提升三北地區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持續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助推中國式林業(草)現代化的實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時間節點——2050年,把西北風沙與荒漠區、黃土高原區、東北華北平原區建成功能完備的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貢獻生態人的智慧和力量。
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僅有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續不懈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政協雜志2022年23-24期 作者:蔣齊,系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研究所研究員,第六批“九三楷模”,社寧夏區委副主委 原標題:綠色長城筑起生態文明新典范——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