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北山村的農民在采集秧苗準備插秧(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蒙鐘德 攝)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必須看到,在“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農業基礎不穩固、農村發展不充分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比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根基還不穩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農業產業結構、整體素質、生產效率、質量效益還需進一步優化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和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水平還不高,等等。
1月28日,湖南省常寧市三角塘鎮江南村村民駕駛農機翻耕農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周秀魚春 攝)
做好新階段“三農”工作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面對新時代新征程的新任務新要求,必須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標中國式現代化“五個重要特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步伐,著力提升農業供給保障能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以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講:一要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產能,著眼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農情,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落實見效,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緊緊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統籌推進智慧農業、農機裝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農業生物育種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立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生產和服務主體,推動實施耕地種植用途管控制度,優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穩步提高大豆油料自給水平,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要樹立大食物觀,處理好糧食安全和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關系,既要穩妥安排好糧食內部各品種的生產布局和規模,又要積極引導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重要副食品生產。要放眼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多途徑綜合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鹽堿地改良利用、海洋牧場開發,大力發展人工合成淀粉、生物合成蛋白質以及“人造肉”等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加快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三要堅持開放型食物觀,在“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充分評估政治經濟社會風險、做好應對極端情形戰略預置的前提下,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農業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一方面,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和替代戰略,把握好進口品種、規模、結構和節奏,減輕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彌補部分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另一方面,通過擴大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帶動國內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同時,推動國內“鏈主”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形成境外資源延伸開發合力,提高倉儲及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穩定與重要貿易伙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
四要推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實施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大力推廣節水節地節肥節藥技術模式,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耕地污染及退化治理修復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著力加強農業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扎實做好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確保農業生物安全。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強化執法監管,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生產經營者的自覺行為,不斷提高農業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保數量與保質量、保多樣、保生態的有機統一。
作者:張桃林
(來源:《 人民政協報 》2023年01月31日第 05 版 作者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學會會長、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