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南繁”
與南繁結緣源于2008年,當時在中國農業大學讀研究生,曾到三亞崖城鎮開展過為期半年的水稻南繁育種工作,當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讓身為北方人的我難以適應,找遍整個崖城鎮都沒有一家賣北方饅頭的,來自北方的幾個師兄弟只能自己買面粉做面餅子吃。當時來南繁育種,確實需要幾分膽量、幾分情懷。
2010年研究生畢業,出于對南方生活的向往,對甘蔗育種的好奇,我來到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工作,開啟了自己甘蔗育種生涯。甘蔗植株高大挺拔,育種試驗地密不透風,選種工作十分艱苦,早上露水很多,在試驗地走一趟全身都會濕透,太陽出來把濕衣服烤干,但過一會兒就又汗流浹背了,其中滋味只有親歷過才能體會。同時,作為一個來自北方的年輕人,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多虧當時領導和同事的幫助,自己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下來,參加選育出一批甘蔗新品種,并于2013年加入到九三學社,積極以民主黨派成員身份參加活動。
融入“南繁”
2014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入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種場。一來到海南就被派往單位新建南繁基地(興平育種基地)。該基地位于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當時剛剛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已經荒廢了好幾年,雜草叢生,到處是沼澤地,經常有毒蛇出入。但新建基地意義重大,承擔著國家甘蔗雜交制種甘蔗親本生產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自己和幾位同事長期扎根基地,租住到當地村民家中,經常一呆就是一個月,無暇顧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年底完成基地一期工程驗收工作,如今基地已成為廣東省重要的南繁基地,承擔著玉米、香蕉、甘蔗等作物的南繁育種任務。
2018年2月,廣東省出臺《廣東省貫徹落實〈國家南繁規劃〉實施方案》,依托工作單位設立廣東省南繁服務中心,我成為骨干成員,承擔廣東省南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交辦的日常工作,在廣東省南繁基地建設、運行管理以及南繁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廣東省南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高度評價。2021年7月1日,廣東省科學院組建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面向現代農業和國家南繁重大戰略需求,聚焦C4,兼顧C3,重點開展現代南繁技術、品種選育、智慧農業等研究,我當選為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海南育種科研基地副主任,分管南繁育種服務工作,帶領團隊成員,進一步提升優化廣東省南繁服務中心工作,助力廣東南繁。
扎根“南繁”
2019年2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啟動建設,成為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之一,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是該園區搭建的公共科研平臺,旨在為南繁硅谷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我所在的海南育種科研基地地處科技城的核心地帶,與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各理事單位早就建立業務合作關系。2022年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了解海南支持種業創新等情況,考察的地點距離單位不到一公里,看到很多熟悉的朋友、同行在現場親自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非常激動。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南繁工作,重視種業發展,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南繁工作者,自己倍感自豪和光榮。
1953年,老一輩科學家長途跋涉、篳路藍縷,奔赴崖州,創建甘蔗雜交制種基地,開啟甘蔗南繁育種,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甘蔗育種工作者,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攻堅“甜蜜事業”,提供了全國90%以上的優質甘蔗花穗,選育出大量優良甘蔗新品種,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甘蔗糖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王鑒明為代表的甘蔗育種專家及南繁精神影響了一批批甘蔗科技工作者。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亞,對中國南繁事業具有劃時代意義,必將為甘蔗南繁育種帶來新的機遇。如今,自己有著多重身份,雖然日常工作繁忙,但自己倍感充實,延續著先輩的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做好育種工作,推動種業振興,是南繁人共同的使命。(作者:九三學社崖州灣科技城支社副主委、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副主任 吳建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