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冷向陽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讓中醫藥“走得更遠”,必須從根本上回答中醫藥“是什么”和“為什么有效”的問題。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冷向陽看來,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這對中藥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藥資源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野生中藥材資源過度消耗,二是中藥材人工種植(養殖)技術體系尚需完善。”冷向陽說。
目前常用中藥材70%的品種供應仍依賴于野生資源。冷向陽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和生產管理,出臺采挖、收購和運輸野生藥材的許可制度,促進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繁育。要加強珍稀瀕危野生中藥資源,特別是動物藥的人工繁育與替代品研究,支撐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
從業30余年,冷向陽始終基于臨床實踐,在中藥材的傳統功效問題上不斷研究和實踐。“中醫藥能夠傳承千年不衰,重要原因就在于療效好。”冷向陽說,要讓更多民眾相信中醫的療效,就要獲得更多的臨床與實驗室證據支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回答中醫藥“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來自中國國家衛健委2022年9月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中醫藥合作協議。冷向陽表示,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理論,建立在不同醫學體系之上,中醫藥正在加速“走出去”,但進入國際主流衛生體系仍任重道遠。
“首先就是標準問題。”冷向陽認為,沒有標準,就像語言不通一樣,很難交流。
他表示,盡管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還遠遠不夠,迫切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有序開展系列嚴謹科學的研究,獲得更多的臨床與實驗室證據支持,形成高級別證據鏈條。
中藥的“質”和“效”是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高質量中藥要從源頭抓起。吉林是中藥材資源大省,是中國重要的北藥基地。當地人參的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均居世界首位,梅花鹿茸、刺五加、林蛙油等道地藥材產量居全國之冠。
“雖然資源優勢突出,但長白山道地中藥材的種植(養殖)技術體系尚不完善,藥用資源仍以提供原材料為主,中藥資源轉化產業鏈有待延伸。”
對此,冷向陽建議,應該加強長白山道地藥材資源的開發利用,重點開展道地藥材生態種植、資源保護、質量標準及追溯體系建設,形成道地中藥材定價標準,帶動地方綠色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
作者:李丹
責任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