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全民健身”促進“全民健康”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體醫融合”作為一項國策已被寫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更是把“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化體衛融合”放在了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突出位置。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人口老齡化的進展,運動損傷和肌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增加,對運動醫學從業者提出了新的挑戰,“運動促進健康”將成為我國運動醫學學科的重要發展方向。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提交了《關于優化我國運動醫學學科體系,深化體醫融合的建議》。他指出,當前我國運動醫學學科體系還存在學科屬性不明確、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不清晰的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深化“體醫融合”,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例如,運動醫學既“姓體”又“姓醫”,使運動醫學的學科分類不清,部分體育院校開設的體育保健學課程與運動醫學也存在許多雷同,臨床醫學中的運動醫學將本該屬于骨科研究范疇的病種納入其研究范疇,越位問題突出。
為此,葛均波建議,第一,要明確運動醫學屬于醫學而非體育學。運動醫學應屬于醫學門類之一,屬于臨床醫學下設的二級學科,培養“懂體育的醫學專門人才”才是運動醫學學科的任務,運動醫學應當屬于醫學,而不屬于體育學范疇;明確運動醫學屬于臨床醫學而非基礎醫學,運動醫學學科的研究方法是“通過直接觀察和與患者溝通”,研究內容是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并且其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證書”,更具有臨床醫學的學科特征。
第二,構建科學的運動醫學學科體系。將運動醫學學科劃分為運動促進健康、臨床運動醫學、運動康復三個主要學科群,其中運動促進健康學科群與運動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有關;臨床運動醫學為運動醫學的主體學科群,主要研究運動過度、運動方法不當和缺乏運動導致的問題;運動康復醫學學科群為研究后遺運動功能障礙人群肢體功能恢復的學科群。同時,還可將運動醫學史等部分人文社科類學科納入學科體系。
第三,調整運動醫學學科設置和建設主體。建議由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等牽頭,在修訂學科目錄時,將運動醫學劃歸到醫學學科體系之下,所有體育學專業開設的運動醫學課程更換為體育保健學。同時,在運動醫學學科建設主體上,逐步實現由科研院所向醫院和醫學院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