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是我國丘陵山區和干旱地區的基本農田之一,占我國耕地面積的比例超過1/4。在人多地少的中國,梯田是一種集約利用土地的成熟方式,既種植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物,又作為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發揮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緩災害、旅游觀光等生態服務。
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呼吁,加強梯田保護、建設與開發利用,對發揮丘陵山區獨特的資源優勢,保障區域口糧供給,促進山區農民增收致富,保護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促進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記載,長江流域3000年前就有了水稻梯田,黃河流域2000年前就有了旱作梯田。
梯田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在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對山地改造而修建的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嶺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其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并隨之產生了與梯田相關的文化和社會民俗習慣,如云南元陽梯田、廣西龍脊梯田等。
另一類是在新的經濟建設時期,靠人力和機械在氣候較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修建的梯田,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地區,多為旱作梯田,如甘肅、寧夏、陜西等地的梯田。
目前,我國已有多個梯田列入全球或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暗俏覀儗μ萏锏闹匾暫捅Wo仍然不夠?!卞X前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高山移民、勞動力短缺、交通不便、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梯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勞動強度過大且收益低等影響,我國梯田尤其是南方古梯田也逐步損毀,梯田拋荒日漸增多,梯田生態逐漸退化,梯田文化漸漸喪失。
錢前認為,對梯田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亟待提上日程。他建議,組織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國內梯田發展形勢,從生態、文化、歷史、經濟等領域綜合評價并整體規劃,以產業發展推動梯田保護。實施梯田生態補貼政策,鼓勵梯田區農民保護梯田和傳統農事操作。
推動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提高協調能力,形成集聚效應,強化科技手段對于梯田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加強規模連片梯田保護修復。設立梯田生態系統保護性建設專項,用于規模梯田修復整理,用于梯田“四要素”——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保護與建設,助力梯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推進梯田資源綜合利用。深入分析各地梯田的資源稟賦,差異化開發梯田資源,并與其他優勢資源相結合,如古民居、古棧道、小水庫等,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整體推進促進梯田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
提高社會公眾保護優先意識。鼓勵各地積極爭取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金字招牌,促進梯田保護和保護性開發。進一步提高農民和社會公眾保護梯田的認識和意識,規范生產生活活動,最大限度保持梯田的完整性和梯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來源:中國科學報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