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在九三學社中央機關舉行。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出席座談會并作總結講話,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曉梅出席座談會并致辭。臺灣中華儒學總會理事長孔祥科、孫文南院院長汪明生出席會議。
叢斌對與會臺灣中華儒學總會和孫文南院赴大陸參訪團代表在發言中體現出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以及兩岸一家親的情感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臺灣同胞們在發言中特別真摯地表達了兩岸呼喚和平統一的共同情感,彰顯了島內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要合作不要對抗的主流民意。兩岸一家親、祖國統一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心聲。我們熱切期盼在這樣堅實的民意支持下,兩岸之間有更多的相向而行、雙向奔赴。
圍繞座談會主題,叢斌談三點感受,一是要以文化自信為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不曾中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其最本質的機制就是“傳承”。臺灣雖經歷兩次外侵殖民,卻始終堅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將中華文脈延續至今。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理應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抵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逆流。二是中華傳統文化在人文以及科技領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和合共生、天下為公、人人平等,其偉大之處在于以文化人,而非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洪流中,中華傳統文化同樣展現出了強大的啟示和支撐引領作用。三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民主元素。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中國式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中華民族始終堅持的重要理念。人民群眾積極廣泛參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務的管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是全鏈條民主的生動體現。
劉曉梅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演進的內在邏輯,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使命自覺,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海峽兩岸有識之士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劉曉梅說,海峽兩岸血濃于水,中華文化基因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文化的源頭活水,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根基。臺灣參訪團一行與九三學社雖屬不同黨派團體,但大家期待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誠意相同,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的志向相同。九三學社希望今后可以加強與島內有關團體、人士在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與臺灣中華儒學總會、臺灣孫文南院以及更多的臺灣各界朋友互訪交流,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共同努力。
座談會上,臺灣中華儒學總會理事長孔祥科、孫文南院院長汪明生分別介紹團體情況。臺灣中華儒學總會和孫文南院赴大陸參訪團代表李孟玲、游毓蘭、鄭詩詠、鄧稚勤、蘇琦、張之閎,以及九三學社與會專家學者代表許進、李海彬、王啟發、劉堅、趙文卓、張福麟、劉偉分別結合自身實際、圍繞座談會主題作交流發言。
座談會后,雙方互贈禮品。
九三學社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吳彬主持座談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郭瑩、臺灣中華儒學總會和孫文南院參訪團成員、九三學社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和文化教育領域專家學者代表等近70人參加會議。
臺灣中華儒學總會和孫文南院赴大陸參訪團共30余人,自9月26日至29日在京參訪交流。期間,還參加了“孔子2575年誕辰禮樂祭孔典禮”“2024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研討”“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愛新覺羅·毓鋆紀念展”活動,并赴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等單位和企業參觀考察。(文/圖:石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