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龍頭,學科的布局結構和建設水平,直接關涉大學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
近年來,高校專業調整優化的政策陸續出臺,國家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錨定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創新要素和學科資源,提升知識再生產能力的內在訴求,學校對此有著較為強烈的意愿。”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表示。
通過調研雙少敏發現,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基層學院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設立仍存在一定顧慮。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正在認真記錄。人民網 盧鵬宇攝
對于高校而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傳承性,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方高校而言,缺乏頭部高校的“資源匯聚效應”,多數新建學科需要從傳統(既有)學科滋生和發展而來,依靠傳統學科中一些學術骨干來支撐新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并最終通過博、碩士學位點的形式予以固化。短期內相關學位點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在一定時間內并行發展,簡單的“破與立”可能會影響教學與科研的穩定。
“但目前對學位點的考核機制上,無論是增列新的學位點,或者是對 原有學位點的專項核驗、周期性評估等,原則上要求學科的骨干教師只能歸屬在一個一級學科學位點中進行統計,如果學校為滿足某個新增學位點對師資、教學、科研最低條件的要求,則新增點的骨干教師就不能再出現在其原學科的相關評估材料中。”雙少敏認為,在中西部高校師資隊伍體量、質量和結構等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基層單位推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針對上述問題,雙少敏建議對中西部高校建立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為其預留設置空間并予以建設投入。進一步細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的具體辦法,明確對學科目錄調整后新設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增列,給予5-10年左右的建設延展期,建設周期內,允許新建學科的學術骨干可與原學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個一級學科歸屬評估”的限制,以此打消原學科的顧慮,激發學術骨干對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探索的熱情。
另一方面,在相關政策改革的基礎上,學校層面也要因勢利導,通過基層科研教學組織形態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推進“雙聘雙算”等方式,突破學科壁壘和組織壁壘,讓師資等創新要素在學科間、院系間充分流動起來,探索新的知識領域,挖掘新的學科增長點,促進新興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