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東在工作中
施衛東,江蘇南通如東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南通大學校長。他從小生活在濱海平原上,與“水”結緣,以“水”立業,為“水”奉獻。1984年,施衛東從原江蘇工學院(現江蘇大學)水力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畢業,從此扎根在流體機械、節水灌溉領域。他經常深入科研一線,從理論探索到實踐總結,從反復實驗到理論創新,不斷推進流體機械及工程的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1995年,他加入了九三學社。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耕教學、潛心科研、傾心治校,用知識的力量教書育人,用科學的力量報效國家;作為一名參政黨成員,他心懷家國、擔當有為,以所見所聞所感建言獻策,以所言所行所思履職盡責。
精心教學 傾心治校 耐心育人
1984年,施衛東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由此踏上了三尺講臺,在流體機械教學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他對學生的要求向來十分嚴格,每一個數據、每一項實驗、每一篇文章都要親自把關、反復斟酌,絕不放過任何錯誤。三十多年來,他先后為全國水泵行業培養各類技術人才3000余人,他所領銜的團隊先后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創新團隊獎、中國機械工業優秀創新團隊、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等殊榮。
2017年,施衛東由江蘇大學副校長轉任南通大學校長。面對國家“雙一流”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歷史機遇,他深知南通大學面臨的不僅有機遇更有挑戰。如何讓更多的學子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如何將優勢學科打造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學科?如何在國家發展的大潮流中更好發揮南通大學的力量?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里,回答好這三個問題,正是他作為校長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到南通大學后,他認真研究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堅持將國家的需求、師生的訴求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第一時間開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他團結帶領行政班子成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思路舉措,大力加強內涵建設,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國內外影響力大大增強,入選首批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培育支持高校。實現了學校及南通市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零的突破,新增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學科2個、國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獲批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三期項目2個,新增學術學位碩士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5個, ESI中國高校綜合排名列第114位,校友會2019世界十大權威大學排名(中國大學)列第100位;《2020中國大學評價》列第114位,創下歷史最好排名。
作為一所高等院校,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學科,更要培養優秀的人才。長期教書育人的經歷,使他養成了極具耐心的性格,對于學生的問題,他總是耐心傾聽、細心詢問、用心回復,嚴格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準則,堅持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三十多年來,他篤定信念,深刻踐行“厚植愛國情懷、堅持學以致用、立志求真問學”的箴言,這既是對學生的勉勵,也是對自己一以貫之的要求。
潛心科研 盡心創新 用心開拓
“流體機械、水泵”對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專業術語。對于施衛東而言,流體機械研究就是他最熟悉的“看家本領”。
2001年,他開始擔任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他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建設一支研究水平高、工程化開發能力強、梯隊結構合理的研發隊伍。經過多年的用心經營,中心已經成為行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化輻射的重要研究開發基地,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在科研實踐中,施衛東及其團隊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緊緊圍繞產品結構調整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技術創新,泵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研究實現新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新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取得新成效,加速了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提高了行業輻射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了流體機械(泵)行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其間,為破解淡水資源緊缺和糧食需求上漲之間的難題,他帶領研究團隊埋頭苦干,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攻堅,創新研制了低能耗輕小型灌溉系統,提出了輕小型節水灌溉裝備理論與設計方法,為抗旱減災、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引領了行業發展。
三十多年來,施衛東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產學研重點項目等30余項。從普通教師到一校之長,目前還兼任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帶頭人、中石化重點實驗室主任,一路走來,時間在變,身份也在變,但始終不變的是謙和溫雅、循循善誘的師者風范;是嚴謹求真、篤學慎思的學者情懷。
真心服務 竭心獻策 衷心報國
對于具有“多重身份”的施衛東而言,教書育人是職業要求,而參政議政則是政治職責。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他深知參政議政的重要性。在傾心科研的同時,他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切實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做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工作。
在施衛東看來,履好職首先要注重自身建設,強化政治責任,準確把握參政議政尺度,盡職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為民服務的真心,能夠做到沉下身子、邁開步子、開動腦子,以實際行動建言獻策、解決問題。
施衛東他的關注點沒有局限于教育領域,而是圍繞大局而謀、服務大局而為。為了爭取國家更大力度支持江蘇和南通發展,他先后提出了“加快通州灣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新出海口”“加快北沿江高鐵建設,推進長三角區域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立體化交通網”“支持沿海港口建設項目用海”等提案。每一件提案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都是深入群眾,廣泛調研實情、了解實事、觀察實際的實踐結晶。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是施衛東履職盡責的諾言。他認為,建言獻策既要聚焦社會發展大事,更要關注群眾身邊的民生小事。為了更好地反映群眾呼聲、表達群眾訴求,他先后提出了“關于出臺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保障獨生子女家庭合法權益”“關于進一步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南方地區冰雪場館建設”“在學校門口過街通道鋪設智能發光斑馬線保障學校出行安全”等提案,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煩心事、鬧心事、揪心事。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利用調研考察、參觀學習、討論發言、媒體采訪等機會,用心用情講述“江蘇故事”“南通故事”。(本文轉載自《團結報》2021年2月2日 05版 特約通訊員 黃 列 通訊員 顧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