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協、科技部等單位主辦,九三學社中央等單位協辦的“眾心向黨 自立自強——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偉大指引為主線,將科學家精神融匯在“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中立體呈現,集中展示了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救國,科技報國、興國、強國偉大事業的感人故事和做出的歷史貢獻,以慶賀黨的百年華誕。在展出的180余位科學家代表事跡和眾多重大科研成就中,有眾多九三學社社員的身影。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鋪路人,是“國家的財富、時代的楷模、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更是九三學社的驕傲。
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面對黨和國家提出的科研任務,廣大科技工作者響應號召,甘愿“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將有限的人生投入到為祖國科技發展的無限奮斗之中。
左上:1984年秋,鄧稼先在四川梓潼九院院長辦公室
右上:王淦昌1985年在原子能研究院
左下: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基地研究所做報告
右下:1951年,謝家麟(中)在第一次回國的輪船上,輪船??康教聪闵綍r,遭到美國移民局和聯邦調查局的搜查和扣押
調哪兒去?不能說。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說。直到1964年,羅布泊升起的蘑菇云給出了無言的答案?!霸S身國威壯河山”的鄧稼先,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獻出了寶貴生命。他放棄了擅長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全新的領域秘密研制核武器,隱姓埋名整整“失蹤”了17年。一年除夕夜,他與鄧稼先在帳篷里相互敬酒,鄧稼先對他說:“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畢,兩個人抱頭痛哭……他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他叫王淦昌,國際永久編號(14558)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多年前的一句 “我愿以身許國”,氣壯山河。他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為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他率隊進入地下爆心考察,在直徑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取到了許多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和數據。他是程開甲,他無愧中國“核司令”的稱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些撬動了粒子物理研究和造福人類的加速器,也成為“一生做一個加速夢”的謝家麟向科學與人生的夢想無限逼近的“加速器”。國際永久編號為32928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響應黨中央號召,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左上:著名小麥育種家、中國農林科學院院長金善寶(中),已82歲高齡,仍在培育小麥新品種
右上:王選和他的同事們
左中:黃昆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
右中:張光斗
左下:楊槱在做減搖水艙試驗
右下:2017年4月,潘建偉在中國科大量子存儲實驗室內了解科研情況
他為中國培養了幾代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麥優良品種,最大年種植面積達7000多萬畝,為中國小麥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個流行“躺平”的年代,86歲的他當年風雨無阻潛心鉆研。他是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金善寶。他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最緊張的時候40個小時不曾合眼。他率團隊先后研制出六代出版系統,大規模推廣應用,引發我國印刷出版行業的技術革命,成為用自主創新技術改變傳統行業的典范。他是中國漢子激光照排之父,“當代畢昇”王選。國際永久編號4913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從“黃散射”到“黃方程”,從“黃-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黃”,以至“黃-朱模型”,他在世界固體物理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一塊又一塊豐碑。當他發現此時百廢待興的中國需要大批科研人才的時候,他毅然放下自己心愛的科研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他說,在中國培養一支科技人才隊伍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他是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黃昆。國際永久編號48636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01年,作為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89歲的他到三峽工地檢查導流底孔施工質量,爬上55米高程的底孔,檢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他是三峽工程的重要參與者張光斗,他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教學和設計科研做出了重要貢獻。“海洋對一個國家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未來的世界,海洋與人類的關系也必將越來越密切?!?說這話的人,是我國船舶設計的開山者,我國船舶與海洋科技歷史研究的奠基者,中國船舶界的“活化石”楊槱。2016年8月16日,他主持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率先實現了三大科學目標,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躋身國際領先地位。他是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潘建偉。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廣大科技工作者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腳踏實地,嚴謹治學,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上圖:中央人民政府林業部部長梁希(左7),西北行政委員會農林局副局長范學圣,蘇聯專家聶納洛闊莫夫和我國林業專家及技術人員等赴陜北榆林視察林業營造情況。圖為他們正在測量該地造林樹與樹之間的距離。
下圖:嚴濟慈(右)與吳階平(左)交流
他領導制訂了建國初期的林業工作方針和建設規劃,創立了中國林產制造化學學科,促進了新中國林業的蓬勃發展。他從事教學30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林業專門人才。他自己編寫教材,不斷修改講稿,親自指導示范,嚴謹治學教學。他是中國近代林學的開拓者,新中國林業事業的奠基人梁希。1991年12月,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合肥舉行國家鑒定和驗收儀式,時年91歲的他冒著嚴寒大雪參加驗收。他說:“中國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苯裉?,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第10611號的小行星被以他的名字命名閃耀在星空。他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研究水晶壓電效應第一人嚴濟慈。
聽黨指揮、跟黨走。一代代科學家胸懷大局、忠誠于黨,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孜孜以求,為科學事業舍身探索,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
左上:20世紀50年代,黃汲清(前排右)、謝家榮(前排中)等在西部地區考察含油地質
右上:1963年底,周培源(中)在家中與學生黃永念、李松年討論學術問題
左下:陳學?。ㄗ螅┰谥笇嗄杲處?/span>
右下:侯德封(前)在油砂山觀看巖心
他在抗日的戰火中樹立以科學為武器,拯救災難中的祖國的理想,他自學了彈道學、空氣動力學等理論,開展流體力學中湍流理論的研究,希望能在戰時國家的國防、航空及水利方面有所作為,并最終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他是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他系統劃分了中國主要構造單元和大地構造旋回,開拓了中國地質圖制圖事業;他創建多旋回構造運動說,開拓了大地構造研究新途徑;他提出陸相生油論,具體部署、指導了中國石油天然氣地質普查勘探。他是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和石油地質學家黃汲清。松遼盆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石油地質中的“左潛山油藏”一詞由他首先提出。他是中國發現礦床最多的地質學家,是中國最早提出陸相生油的學者之一,是注意到在華北和東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質學家,謝家榮。他從事礦產地質研究工作,他發展了陸相生油理論,提出了中國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思路。他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知識面寬、思路活躍和技術熟練而活躍于地質學界的高水平人才。他是中國地球化學、鈾礦地質和第四紀地質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侯德封。當黨和國家吹響“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號角時,他賣掉上海的房產,帶頭舉家遷往西安,成為交通大學西遷時最年輕的教授。他是中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陳學俊。
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廣泛進行社會分工、密切各方協作,形成科學協同的戰略力量,以科技發展之大成,托舉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陳芳允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他設計的地面觀測系統準確抓住目標,持續跟蹤、測量、計算,圓滿完成中國第一顆衛星測量任務,為中國衛星測控網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設計完成的遙感衛星的測控系統方案,為中國第一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一顆國際永久編號10929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和造就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一代代中國科學家甘為人梯、獎掖后學,傾畢生所學,育國之棟梁。
上圖:1958年,涂長望(右)帶病登黃山、廬山,為云霧觀測站選站址
下圖:劉瑞玉在觀察標本中
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了不同內容的業務和服務方針,以滿足社會當時的迫切需要,并確立了氣象工作既為國防現代化又為國家工業化,交通運輸和農林業等生產服務。他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氣象人才。他是中國近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氣象事業的主要創建人、杰出領導人和中國近代長期天氣預報的開拓者,領導者和主要推動者涂長望。他首次發現黃海深水區冷水性動物群落的獨特分布格局和資源優勢;他為我國培養了海洋動植物主要類群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底棲生物生態學、污損生物生態學、海洋生物資源增殖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團隊,為中國海洋生物學各學科領域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是海洋生物學和甲殼動物學家、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劉瑞玉。從“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指引,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聚焦關鍵、帶動整體,引領中國科技事業正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行。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肩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任務,九三學社社員中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發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弘揚科學家精神,勇于創新、頑強拼搏,把論文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向黨、向祖國、向人民交出優秀答卷。(文/ 孔瑤竹 圖片提供:展覽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