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獎(13)|人文精神:“科學”之道
來源:九三學社青海省委????時間:2020-09-1475年,是人類個體生命的古稀之年,然而,對于一個黨派而言,歷經滄桑,卻風華不減;蓄積能量,正蓬勃向前。九三學社“民主”“科學”之宗旨,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促進黨派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以人文精神為指導的“科學”,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風雨如晦”的年代里,九三先賢們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孜孜探尋,將“民主”“科學”的思想引入華夏大地,對當時之民眾具有啟蒙意義。在今天,加入九三學社到底有何意義?有何益處?這樣的問題被很多人在不同場合問及,但很難給出一個具體的、讓人滿意的回答。從功利的角度,加入九三學社確實很難帶來實際的利益。它是一個民主黨派,不是利益團體,不會帶來任何實際的效益。但是,從思想的角度,在學社宗旨的感召與引領下,滋養人的品質,培育人的精神。時常與學社歷史上那些學問、品行、修養都達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交流,在心靈的對話中,體驗到當下的存在,不斷提升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有了自由的精神才會有自由的人生,才會達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民主是基于制度建構,自由是源于精神訴求。民主和諧得社會,是群體的追求;自由高貴的人生,是個體的理想。其實,加入九三正是源自對“民主”“科學”精神的向往,它們也成為今后生活中心靈的棲息地。
每一個黨派有其宗旨和主導思想,加入黨派是基于對黨派的信仰。作為一名九三社員,加入九三學社,是精神有所歸依,信仰有所落實。人們在物質滿足以后,精神則失落,心靈亦無家可歸,內心日愈深陷苦惱、緊張、空虛和不安,甚至消極厭世。物質滿足以后如何關注精神和心靈問題就變得日益突出。在今天,我們應當尋求什么樣的“存在”?是當今時代人們面臨的重大問題。生活中,人們應多關注精神家園的建設。孔孟思想“人禽之辨”中,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有精神需要,這是人類最本質、最根本的需要。九三崇尚的“民主”與“科學”精神,不僅具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而且具有現代性的價值。尤其是以人文精神為本的“科學”,在每一個社員成長中,具有實踐指導價值和精神引領意義。
人為萬物之靈長,因其以精神至上的追求。九三學社宗旨之“科學”,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和現代性價值。“科學”一詞應從兩個層面去解讀:首先,指對于自然領域的知識,即科學是反映事實真相的學說,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同時,將源自于自然的研究只是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科學由此延伸出了人文精神,即對人的尊重和關懷精神。然而,在現代化和其相應的現代性開端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人文精神衰落的時代。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征即結束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和瓦解了封建體制,倡導科學、民主是現代社會的標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民主、科學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其內涵為以人為主的人文精神。有一種觀念認為,人文精神就是哲學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亦是其研究的范疇。換言之,人文精神僅限于文科所關注的領域,這是非常狹隘的一種認知。實際上,所謂人文精神即為人文科學,而人文科學并非是一般意義層面上的人文學科的類聚,因為人文學科是具體的學科分類,比如歷史學、文學、哲學、教育學、倫理學的等。如果將這些學科作為一種外在的集合體,稱其作人文科學,這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科學”層面上的人文科學,它們只是學科而言。因此,人文精神是在超學科的視域中關注人的問題。否則,簡單地把人文學科看作是今天的文科的學科累積,我們就會固步自封,如坎井之蛙,永遠看不到高遠的天空和開闊的大自然,比如被認為是理科的數學,其實也是培養人文素養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也不會看到,包括對于計算機科學這樣的一些工程科學,我們實際上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種人文的介入,而且它反過來由此產生的人類信息交流和生產,乃至傳播過程中的相互交流,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問題。
“人文科學”是“科學”的重要內涵,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學”屬性。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不僅限于“格物致知”層面,它的終極目標是以科學實現對人類文明的推進以及對人的生活會提升。“科學”是需要探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諸多現象遵循的原則,即以科學的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科學研究的終極意義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因此,“科學”的核心是對人的關懷和對人的尊重。也就是說,基于人文精神的“科學”是有意義的,或者,“科學”行為必須要有人文精神的指導,這就是科學之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必須遵循其道,方能有成。人有人之道,國有國之道,物有物之道,科學有科學之道。科學之道,指的是科學研究所遵循的原則與規律,即以人文精神為其之道。以人文精神為科學之道,科學研究則會放棄功利性,而以重視人的生命為前提。學科行為需要以人文精神之道與約束與指導,其成果對人類社會、人類生命有益。否則,以利益為驅動的科學研究,失去了“道”的制約與引領,其危害社會甚重。而科學之道“人文精神”并非僅關乎道德問題,或者將道德作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的底線,尚有偏狹。道德是人應該有的品質與修養,而人文精神則是對他者的關懷以及對生命的敬重。換句話說,道德品質是個人的修養問題,而人文精神則是關乎人的生命問題。生活中,毒奶粉事件、假疫苗事件等問題屢見不鮮,并殘害人命,這些現象并非僅僅是商家缺乏道德的表現,而歸根結底是缺乏人文精神缺失的結果。莊子在《天地篇》中假抱罐澆園圃老者就子貢所云“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的話,批評機械對人本質的傷害,他說:“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誠然,莊周先生站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人們過分重視機械帶來的便宜,而失去為人之本真予以批判。我們無意于以此論科學之弊,而是以此體悟圣人的警醒之意。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提倡科學的人文精神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就是說,以人文精神為前提、為指導的科學研究是良性研究,其成果是有利于社會與人類的,反之,失去人文精神為依據的科學研究是惡性研究,其成果只能有害于社會,有損于人類。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世界、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今天,提倡“科學”,弘揚以人文本的科學精神,尤為重要。
現代社會的特征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大數據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介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人們對科學的認知卻停留在技術層面,認為科學就是技術,技術就是科學,唯技術唯科學已成為共識。甚至,在教育界和科學界,正面臨被因具體學科的分化所限定、最終演化成一種消極意義上限制的局面。誠然,分化才能夠加以深化,以獲得它所必須的專業性。但是另一方面,專業分化最終導致“科學”的工具化與手段化,使原本有著充盈生命力和人文關懷的科學事業成為純粹的技術。人們只關心科學技術帶來的便捷生活,但忽略了科學中沉潛的思想和人文性。科學研究缺少了對人的關懷,而是汲汲追求眼前的功利和成果,其研究成果雖然足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然而,漠視其于人的精神關懷,故而,利益驅動一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成為社會主導風氣,人人變得浮躁、功利、自私。
因此,提倡以人文精神為科學之道,從個體與社會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不僅僅具有在思維方法上的綜合性或整合性,同時還起著對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和塑造的作用,而恰恰是技術性的學科不可能側重的內容。所以,深入探究九三學社宗旨之“科學”,闡釋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對于培養社員的思想情操,引領道德意志,具有重要意義。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黨派,對于每一位社員而言,弘揚人文精神,依人文精神之道的科學研究是每一個九三人應該遵循的原則,旨在培養當代知識分子以關心人類、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揚科學的人文精神,是提升九三社員素質的重要途徑,一個沒有最基本人文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養出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作者:納秀艷,青海師范大學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