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獎(15)|論“九三”精神—基于九三學社“成立宣言”
來源: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時間:2020-09-14摘要:九三學社已走過75年的光輝歷程,“九三”精神伴隨著九三學社的成立、發展、成熟與壯大自始至終貫穿于九三學社的發展歷程。“九三”精神是立社之基,九三學社“成立宣言”是其載體,“九三”精神是九三先輩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優良品質與優秀傳統之完美統一以及精神特質之時代濃縮,是九三同仁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為九三后輩社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九三”精神內在地包含三方面內容:愛國主義是塑造“九三”精神之“靈魂”;發揚民主是完善“九三”精神之“階梯”;堅持科學精神是樹立“九三”精神之“脊梁”。
關鍵詞:“九三”精神 愛國主義 民主 科學
2020年是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回顧九三學社歷史、弘揚“九三”精神、展望“九三”未來,這對于我們緬懷九三先輩、傳承“九三”優良傳統、把“九三”精神發揚光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九三學社是為了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而創建,抗戰結束后,在毛澤東主席的倡導和推動下,在1946年5月4日正式更名為九三學社。75年來,“九三”精神伴隨著九三學社成立、發展、壯大自始至終貫穿于九三學社的發展歷程,歷經戰爭與和平,走過風風雨雨。現如今,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道路上日益彰顯其可貴品質和深刻內涵。
一、愛國主義是塑造“九三”精神之“靈魂”
愛國主義體現在思想層面和實際行動上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九三學社是在抗日戰爭后期發起并成立的,“許德珩、黃國璋、褚輔成、潘菽、張西曼、梁希、吳藻溪及其學生等文化教育界和科學技術界一批進步學者秉承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追求國家富強、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以民主與科學為立社宗旨,在重慶發起了‘民主科學’座談會”。從那時起,愛國主義精神就深深根植于九三學社每一位成員的心中。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又積極擁護和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動員各方力量匯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政治運動的偉大洪流。
新中國成立后,九三學社代表積極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參與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各個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潘建偉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2001年,潘建偉放棄在國外的優厚待遇率領他的科研團隊毅然回國,他的研究“使安全的廣域量子通信成為可能”。2019年1月31日,由他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美國科學促進會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為祖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范圍內為中國贏得廣泛的科學聲望。潘建偉說,“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很愛科學,更深愛著祖國,這兩者合二為一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我的使命”。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九三學社在愛國主義方面最本質的主題、最直接的體現、最正確的選擇、最牢不可破的歷史經驗,只有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維護黨的核心領導權,才能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
二、發揚民主是完善“九三”精神之“階梯”
堅持民主是九三學社立社之初倡導的基本政治原則,在九三學社的“成立宣言”中這樣寫道:“中國今日,舍和平團結,實無救濟之策,而和平團結之能實現與否,端賴民主憲政之實施,故政治的民主與憲政之實施,實為救國要著,本學社同人,愿在自己崗位上,作此種問題之努力,促其實現”。《九三學社章程》也明確指出,本社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九三學社的政治生活原則與中國共產黨保持一致,即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把發揚民主與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相互統一。堅持民主精神,關系到九三學社民主政治的建設與發展,也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序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戰工作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為基礎的工作,要以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為基礎,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政治底線這個“同心圓”不動搖,深入研究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形勢,就要切實做好統一戰線工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要善于求同存異,容人之失、容人之短、容人之異。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民主反映在各個社會階層就是將不同的利益訴求統一起來。發揚民主,就是對于社會事物的觀點與認知求大同存小異,允許存在和提出不同意見,同時要把不同意見放在社會實踐中去檢驗,達到增進共識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增進團結與相互理解的目的。不同社會階層其利益關系有其一致性,也有多樣性。滿足全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基礎,以此為前提,也應充分考慮到不同階層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和合理述求。對于前者,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一致的;對于后者,不同階層的群眾,其利益述求各有不同,在符合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應當對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考慮和判斷,從而將利益的一致性和利益的特殊性密切聯系在一起。
堅持民主,體現于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注重“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一致性和多樣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屬性,兩者是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整體:一致性是多樣性的基礎,沒有一致性的事物注定是層次上毫無頭緒、邏輯上支離破碎的;多樣性是一致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如果缺乏多樣性,就會失去生機活力,缺乏變通,對事物的理解也就失去其全面性。毛澤東同志指出:“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就意味著,一致性與多樣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九三學社代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就是基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通過協商民主,不斷尋求共識;另一方面,一致性包含差異,這種差異往往通過多樣性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九三學社社內民主生活中,不存在所謂的絕對自由和平等,在民主生活中,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嚴格的鐵的組織紀律作為人們思想和意志統一的基礎,同時,也提倡和允許個人思想活躍的、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觀點不斷涌現出來,這既有利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欣欣向榮、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社會特征,也有利于人們就具體事物表達觀點,厘清觀點,化解矛盾,從而達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并最終統一于具體的實踐行動中。
三、堅持科學精神是樹立“九三”精神之“脊梁”
科學是人類對事物本質的認知,堅持科學就是堅持真理,越接近真理的知識越具備科學的基本屬性。九三學社自始至終秉承科學精神,“而民主的新中國之建設,經緯萬端,科學與近代工業之發展,人民生活之改善,基本自由之保障……本此要求,發起‘九三學社’,冀從世界之觀點,科學之立場”。從立社起,科學精神就牢牢樹立于每一位九三人的心中,決心用科學技術知識報效祖國的知遇之恩、報效人民的養育之情,為了追求個人的科學理想、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勤奮工作、刻苦鉆研,成為共和國的民族脊梁。
科學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改革創新精神、探索精神、求真務實精神、理性精神、實證精神、民主精神,等等。改革創新精神,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對于現有問題進行新的思維、新認知,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用,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理論,這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探索精神,就是以鍥而不舍的意志力對于人類未知領域積極探求和鉆研;求真務實精神,是指科學必須客觀反映事物本質,用數據和公式說話、摒棄完全的主觀想象;理性精神,就是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層次,再通過“思維中的具體”反映事物本質的過程;實證精神,就是通過自然觀察、實驗手段等方式對客觀事物與經由縝密的科學過程是否吻合的實踐過程;民主精神,就是在科學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實而不是以權威觀點作為唯一標準。
追求科學精神是九三學社成員的優良傳統與優秀品質。九三成員在各行各業的工作領域,運用自己所學的科技知識,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為我國的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科學精神的樹立離不開對真理的追求,這就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九三社員中,有很多奮斗在科學技術一線的專家、學者以及工程技術人員,他們中的很多人常年不辭辛苦,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嘔心瀝血,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
原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階平教授,早年赴美留學,學成歸國之際,他的導師C.哈金斯教授以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物質待遇懇切挽留他,被吳階平婉言謝絕,在新中國解放前夕毅然回國,為國家的醫學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1951年,吳階平作為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軍手術隊隊長率領醫療隊奔赴長春后方醫院工作,為抗美援朝解放戰爭立下大功。
我國兩彈一星先驅之一、九三先賢鄧稼先教授為了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在接到研制原子彈這個特殊任務時說,“如果我能做好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鄧稼先從此隱姓埋名,奔赴戈壁灘核試驗場。鄧稼先前后參與32次核試驗,并因此遭受致命的核輻射,身患絕癥。生命垂危之際,鄧稼先還向中央提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制要"爬陡坡"加快發展的建議,“不要被人家落下”是鄧稼先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將科學精神運用于日常工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九三學社不僅在科學研究中展現思維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觀念創新,而且在民主協商、提交議案、參政議政等方面也不斷推陳出新,以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提高履職的水平與效率,在九三學社的實踐工作中,不論是制定履職制度,還是確定工作方式、方法和步驟,都按照科學規律辦事。九三學社社員中從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的專家學者眾多,為了更好地履行民主職能,也需要把行為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工程建設等各個方面與其特有的規律相結合,以便更好地提高履職效率和效果。
四、結語
“九三”精神既是立社宗旨,也是立社之魂,其中既飽含著深切的愛國主義情懷,又彰顯了民主與科學的理念,映射出九三學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深切關注社會民眾的優良傳統與優秀品德,“九三‘精神’是九三學社文化結晶而成的美好特征的精髓......是九三學社DNA中最核心的部分”。“九三”精神根植于每一位九三社員的心中,它為每一位“九三”同仁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是九三學社社員砥礪前行的動力之源。“九三”精神所包含的愛國主義、民主精神與科學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中必將歷久彌新,引領著九三社員不斷努力、奮勇向前。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九三”精神也必將與時俱進,發揚光大,更顯其獨特的當代感召力。值此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界人士的熱切關懷、指導、支持與幫助下,九三學社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漆捷 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思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