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二等獎(24)|獨領風騷的九三學人—記站在文史研究、醫學教育和海洋科學前沿的青島早期社員

來源: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時間:2020-10-13

摘要: 20世紀50年代,青島早期社員群體里涌現了一批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大師,為青島的文化事業、山東的醫學教育、國家的海洋科技做出了卓越貢獻。筆者通過掌握的社史檔案資料,彰顯青島早期社員的突出貢獻,以期在九三學社成立75周年和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成立65周年之際,激勵一代又一代九三人,不忘初心,勵志前行。

關鍵詞:青島早期社員 九三學社  文史學術 醫學教育 海洋科學

青島九三學社地方組織界別特色明顯,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領域社員占有絕對優勢和主導地位,這得益于20世紀50年代青島早期社員奠定的堅實基礎。九三前輩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以專業的精神和執著的情懷,弘揚和傳承 “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取得了驕人業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青島文化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的山東大學(以下簡稱山大)正處在文史見長的黃金時代,文史兩系各有七八位三級以上蜚聲海內外的名教授,在陸侃如、馮沅君、高亨、殷煥先、殷孟倫、蔣維崧、周遲明、劉本巖、鄭鶴聲、陳同燮、童書業、張維華、韓連琪、徐緒典和華山等九三先輩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文史學術研究的輝煌。

50年代山大中文系在文學研究方面碩果累累,創獲非凡。1951年馮沅君與游國恩(九三學社社員)等主編《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馮沅君與林庚先生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并榮獲國家教委統編教材一等獎。1956年陸侃如、馮沅君夫妻合著的《中國詩史》(上中下) 出版;陸侃如、高亨、黃孝紓選注《楚辭選》出版,修訂重版馮沅君的《古劇說匯》;1957年陸侃如、馮沅君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修訂本)的壓縮本《中國古典文學簡史》出版,并首次譯成英、法、德、日、俄等多種文字對外發行。高亨研究中國古代文史近四十年,是我國的先秦哲學和文學少數頂尖專家之一,50年代作品有《詩經選注》。50年代的陸侃如、馮沅君、高亨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殷煥先是我國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在50年代為新中國的語言學術建設,做出了篳路藍縷的貢獻。殷孟倫教授在50年代著有《略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對語言藝術的認識》《試論司馬遷〈史記〉中的語言》等。還有蔣維崧、周遲明、劉本巖關于漢語和修辭的研究,也都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由此可見,以九三前輩做學科帶頭人的山大中文系與其他著名大學同類學科相比毫不遜色。

50年代山大歷史系云集了八位名教授,被譽為“八馬同槽”,成為學林佳話,其中四位是青島早期社員。童書業自學成才,是我國春秋史研究專家,50年代先后完成了《先秦七子研究》《春秋左傳考證》兩部力作。鄭鶴聲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又是中國史學史、東西洋交通史、近代史專家,他的《中國史部目錄學》已成為歷史學者探討中國歷史史籍源流的藍本,所著《中國近世史》開創了中國近代史兩大流派之一。張維華是我國老一代著名歷史學家,在中西交通史、秦漢史和明清史領域都有突出貢獻,著有《漢史論集》《明代海外貿易簡論》等。陳同燮是我國研究古希臘、羅馬史的奠基者和主要貢獻者,其代表作品《希臘羅馬簡史》。韓連琪、徐緒典和華山等九三前輩,他們共同撐起了山大歷史系的半邊天。

“城市沒有文科大學就沒有靈魂,一座像樣的城市必須有一所綜合大學,其中文科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它的人才庫、智慧庫,是走向學術高端的起源和發動機。山東大學1958年搬走以后,青島碧海藍天仍在,卻被稱為文化沙漠,和這所大學的離開不無關系”青島大學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劉增人如是說。雖然青島九三學社的文史大師們也隨學校的搬遷而離去,但他們留下了青島50年代的文化輝煌。

對山東醫學教育發展的貢獻

50年代的山東大學醫學院(1956年后的青島醫學院)在全國的38所醫學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較大影響,就是由徐佐夏、潘作新、田浩泉、何森、馬賢成、秦文杰、金澤忠、史道生、陸光庭、石珍榮、梁斌、盧筱英、李景頤、閆應舉、呂運明、陳福清、孫世錫、鞠明誠、于偉卿、趙玉田、董孝泳、林式霖、陳鴻雪、王勝淼、葉衍知等九三學社的老教授做支撐。其附屬醫院的各科主任多數是九三學社社員。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徐佐夏、潘作新擔任正副院長期間的青島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曾為我省的醫學教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1958年調出骨干教師12人(有社員孫世錫、張震澤、谷宗藩、張秀民)支援昌濰地區創建醫學院。同年還調出5名教師協助支援煙臺地區創建萊陽衛生學校。之后又全面負責籌建沂水醫學專科學校,繼之調出教職員工120余人(有社員于會文、于長岫、梁斌)和一批教學設備、圖書。70年代初創建了青島醫學院北鎮分院(現濱州醫學院)。徐佐夏在九三學社的影響力是深遠的,原九三學社棗莊市主委孫維林就是他發展入社的;原九三學社濰坊市主委谷宗藩也受其影響1956年在青島醫學院時加入九三學社。榮獲第四批“九三楷模”榮譽稱號的王賢才回憶為什么要加入九三學社時說:“我對九三學社一直印象很深。因為我們那個大學(山東大學)特別是醫學院,從院長(徐佐夏)起,幾乎所有教授都是九三學社的。” 從50年代初,醫院幾乎每年都派出人數不等的醫療隊,分別到工廠、農村進行防病治病,開展計劃生育、醫學調查和衛生知識宣傳,足跡遍及青島、煙臺、昌濰、臨沂等地市。如1958年的赴日照防治血絲蟲病醫療隊,就是由九三學社社員、著名寄生蟲學家馬賢成帶隊。從1954年開始,先后與膠東、昌濰等十余所地縣重點醫院建立了業務指導關系,通過會診、接收進修、定期去作學術報告等形式,給以切實有效的幫助。先后調派醫務骨干充實煙臺(有社員陳瑞禎、李桂林)、昌濰、臨沂、濱州(有社員李元和、滕錫衡、趙存真)和勝利油田、三線建設(有社員孫維林、王亞強)等地的醫院,促進了當地醫學教育的發展,改善了山東省中部、東部城鄉的醫療狀況,提高了地縣醫院的醫療水平,發揮了一個省級綜合醫院的示范、輻射、骨干和引領作用,在這些醫學專家中,九三人是骨干力量。

對國家海洋科技的貢獻

作為以科學技術界為主體的民主黨派,早期社員在自己的崗位上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國家的海洋科技做出了重要貢獻。

九三先驅楊振聲是中國海洋學科的首倡者與奠基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校長期間就率先提出逐步增設海邊生物學、海洋學、氣象學等學系的設想,當時這些學科在其他大學均未設立。在他的首創下,直至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山東大學之后,海洋科學始終在國內獨樹一幟,后來在山大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海洋大學,新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機構,使青島發展成為全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今天,當以青島為龍頭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楊振聲,不能忘記九三前輩張璽、赫崇本、唐世風、毛漢禮、文圣常、成慶泰、管秉賢、劉瑞玉、景振華、王彬華、索如英、孫繼仁、藍乾文、劉效舜、高哲生、何垙、胡文溶、李冠國、史升耀、于寶琛、牛振義、張定民為中國的海洋城—青島做出的重大貢獻。他們在海洋科研領域創建了許多中國第一:張璽——中國貝類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創始人之一;赫崇本——新中國海洋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物理海洋科學主要奠基人,建造中國第一艘海洋科考船“東方紅-1號”積極推動者;唐世風——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海洋學系及海洋研究所,我國現代海洋科學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毛漢禮——中國海洋物理科學奠基人之一;文圣常——中國海浪學科的開拓者;成慶泰——我國海洋魚類分類學的奠基人與開創者之一;管秉賢——我國海洋環流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劉瑞玉——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王彬華——我國海洋氣象學的開創者;景振華——中國第一部有關海流的專著《海流原理》于1966年問世;文圣常——中國海浪學科的開拓者;索如瑛——我國海帶養殖開拓者之一。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可以從青島文化名人雕塑園里得到體現。1995年,20位已故青島籍貫或客居青島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雕像坐落在新建的青島文化名人雕塑園里,其中有7名科學家,全部都是從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其中3人是青島九三學社前輩,他們是張璽、毛漢禮、赫崇本。青島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海洋科技力量,正是這一代九三海洋人與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一起奠定了青島海洋科技城的基石,使青島成為我國海洋科研最大最強的基地。

結語

青島九三學社在經歷過20世紀50年代初的平穩、快速發展期,1957年“反右”斗爭的重創乃至“文化大革命”的風霜雪雨,二十多年的嚴峻考驗使組織更加成熟,社員更具韌勁和活力。在改革開放后青島九三學社組織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現已成為青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青島早期社員對組織的建立和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石作用,他們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為后人銘記和尊崇;他們如燈塔,照亮一代又一代九三人前進的路途!

一、九三學社從一個小黨派變成了一個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民主黨派,在國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質的社員對青島的今天和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在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醫藥衛生領域,——例如,在青島早期社員群體中就產生了毛漢禮、文圣常和劉瑞玉三位院士。

三、九三學社青島分社還積極推動了省、市九三學社組織的發展,擴大了九三學社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先后有十位青島早期社員擔任過九三學社省、地級市委主委。

(九三學社青島市委  張俊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义马市| 马公市| 博野县| 股票| 宜兰市| 巩留县| 平阴县| 广丰县| 盖州市| 浙江省| 崇明县| 石阡县| 绥棱县| 贺州市| 武安市| 富锦市| 合肥市| 永寿县| 会泽县| 河东区| 扶余县| 浦北县| 濮阳市| 滁州市| 桦川县| 车致| 卢湾区| 正镶白旗| 武清区| 湖州市| 天镇县| 山阳县| 福州市| 南溪县| 瑞昌市| 济阳县| 江安县| 蓝山县| 武城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