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獎(25)|漫談九三學社之與“學”緣深
來源: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時間:2020-10-13我國八大民主黨派中,有五個黨派于其名稱中冠以“民主”之名,民革與致公黨亦于名稱中清晰的表明其“革命”及“致力為公”的目標。八個民主黨派中就有七個皆于其黨派名稱中體現其政治態度或建黨初衷。獨九三學社以日期為名,來自建黨之時的一個宏大背景,是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而“學社”之“社”是華夏大地最早的祭祀場所,古人聚集之地必建“社”祭祀,傳統之“社”今已無存,今日之“社”多用其組織團體類引申之意。由此來看,“九三學社”一名中與創“社”時屬性及初衷最為相近的就是“學”了。而九三學社也的確與“學”淵源頗深,從創建至今,可謂朔源于愛國學運、脫胎于學術團體、履職于民主科學、以專家學者為主,不忘初心、“學”風悠長。
朔源于愛國學生運動。九三學社的源頭是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中,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起國人不滿,于是在1919年的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學生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遭到當局的嚴厲鎮壓,32名青年學子被捕。26年后,其中四名當年被捕入獄的學生為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在重慶參與創建了九三學社。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界宣言》的起草人許德珩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五四運動的主要發起人、組織者之一,也是九三學社的首位主席。另外還有潘菽、楊振聲、初大告,4人都是“五四”游行當天被捕學生,還有很多九三學社早期的社員如楊鐘健、周培源、黃國璋、黎錦熙、張雪巖等都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分子。在年輕時曾以各種方式參加了五四運動中。可以說,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著深厚的淵源,受到了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
脫胎于學術組織。九三學社之名初聽似乎是個學術團體,而實際上,這是因為九三學社的確脫胎于學術組織。與其他民主黨派成立之初就有鮮明的政治訴求不同,在創建之時的九三學社更傾向于認同自己是個學術組織。1939年初,遷到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幾位教授發起組織了“自然科學座談會”。在此基礎上,1943年,一批學者發揚五四運動愛國精神,以民主、科學為宗旨,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為紀念抗戰勝利,1945年9月3日改稱為“九三座談會”。1945年9月3日是九三學社創建之日,而直到此時,九三學社依然是學術組織。九三學社由學術組織“九三座談會”蛻變為政治組織的的關鍵是毛澤東的倡議與鼓勵。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許德珩和夫人勞君展登門拜訪。期間,二人向毛澤東介紹了“九三座談會”的情況。毛澤東鼓勵他們將座談會發展成一個永久性的政治組織。許德珩夫婦認為參加座談會的人數不多,有一定的困難。毛澤東鼓勵說,盡管人數不多,但每位成員影響都很大。1946年5月4日,脫胎于學術組織的九三學社在重慶正式成立。
履職于民主科學。九三學社的宗旨是民主與科學,這繼承自五四精神。一代代的社員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民主與科學精神,“為實現人民民主與發展人民科學而奮斗”。新中國成立后,九三學社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社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顯著成績。與我國其他民主黨派略有不同,九三學社更側重在事關科學的話題上建言與發聲。社中央經常性召開“科學座談會”,社內領導與專家亦在一些大眾關注的與科學相關的熱點話題上,如中醫、轉基因等問題上積極探討與建言。
社員主體為科技界專家學者。九三學社的社員以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是眾所周知的“院士大戶”。先后擁有近20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社員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王選、黃昆、師昌緒、謝家麟、程開甲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共有12顆以九三學社社員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在浩瀚星空中遨游。社內主要領導也是院士、教授類專家占多數。近年來,雖很多地方黨派組織負責人多由行政干部擔任,但九三學社依然初衷不改。社內具有高、中級職稱的社員比例達到了90%以上。作為行業翹楚的社員在各個專業領域為社組織帶來榮譽,以致很多新社員是因仰慕前輩社員的學識而申請入社。
九三學社與“學”有緣,因“學”知名。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九三學社依然能一如既往的留有純粹、專注的學者氣質,亦是保存了“學”之淵源,留的幾分赤膽初心
作者:王獻民 九三學社咸陽市委秘書長 陜西咸陽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