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15)|“大醫精誠”訪闕求豪教授
來源:九三學社內蒙古委員會????時間:2020-10-28內容摘要:1957年9月剛剛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的闕求豪先生響應中央衛生部的號召,支援邊疆,來到了祖國的邊陲美麗的大草原。他的的足跡遍草原,在工作中盡職、盡責為內蒙古骨科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患者之間發生著許多感人的故事。
關鍵詞:闕求豪,扎根草原,醫者仁心、斷手移植,左足右移,滿門桃李
“大醫精誠”這是藥王孫思邈留給后世子孫的一句訓言,作為一名醫者,不僅關系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有時更關乎生死,因此,在這位古代醫學界的圣人眼里,一個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種“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仁者之心。從事骨科專業一輩子的闕求豪教授,就是一位這樣的醫者。
闕求豪,男,漢族,教授,福建省上杭縣人, 生于1926年4月。1957 年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曾任第二附屬醫院骨科總主任,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副主任委員、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五屆、七屆政協常委、內蒙古自治區骨研所名譽所長,內蒙古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從事骨科臨床工作的幾十年中曾成功地進行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例斷植再指手術、左足右移手術并獲得成功。多年來共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獎、突出貢獻獎、特殊貢獻獎、華佗金項獎、白求恩杯獎等各種獎項20余項。
支援邊疆,扎根草原
1957年9月剛剛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三期畢業的闕求豪先生響應中央衛生部的號召,支援邊疆,來到了祖國的邊陲美麗的大草原----呼和浩特市。
與闕教授同來的還有她的大學同學同樣從事醫學事業的妻子溫秀云,支邊來內蒙工作就是夫妻兩人共同決定的。最初因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尚未建成,闕教授和妻子被臨時安排在內蒙醫院市醫院工作,并參與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開院工作,第二年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開院,闕教授和他一同來的同學們被安排在這里工作。剛開院時條件還很差,部分建筑還未完全竣工,便開始了接診工作。此時的闕老先生不僅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還要克服一個南方人初到內蒙古時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和天氣寒冷產生的不適。闕教授就在這所醫院里一干就是一輩子,救死扶傷50余年。
參加巡回醫療、義診、送醫下鄉、送醫到牧民的家中,闕教授的足跡遍草原,在工作中盡職、盡責為內蒙古骨科科技事業的發展 ,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付出堅持,源源不斷的熱情與力量,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深深扎根于這片熱土,深深的扎根在大草原。
醫術精湛,精益求精
1968年一位糖廠年僅22歲的年輕男工,在工作作業時一只手被切斷,事出突然工廠的同事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到了醫院大夫問起時才想起斷掉的手還在傳送帶上,忙回去尋找,此時斷手已經隨著傳送帶的運轉被甩出了很遠,又撿回來送到醫院,情況緊急,闕求豪教授和他的團隊臨危受命。積極的進行搶救。患者的傷情非常嚴重,治療困難,并發癥多,在當時現有的醫療條件下闕教授完成了斷手移植的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并返回到了原單位上班。這便是內蒙古第一例斷手再植手術的情景,填補了內蒙古在該項領域中的空白。這次手術的成功給闕教授帶來了很多的榮譽,1969年應邀參加了國慶二十周年觀禮,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闕老回憶,這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被接見后高興的連著幾晚都睡不著覺,心理向毛主席保證回去后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中拿出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
接下來的四年里闕教授又做了14例完全性斷肢,患者來自包頭、東勝、烏海、呼市四個地方的工廠。1972年參加廣交會,在交流中受到了表揚。闕教授感受到有這些經驗已經為進行左足右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973年一名養蜂工,挑著蜂巢過鐵路。火車駛過,未來的及閃躲。右腳壓沒有了,左腿損傷,將完整的僅有右腿和撿回來的左腳移植在一起可以使病人可以有一側完整的腿腳可以站立,就在這樣的設想下并根據之前的斷手移植積累的經驗就有了第一例左足右移植手術。這次手術很勝利,效果很好,中央衛生部來內蒙視察時受到好評。1978年闕教授出席全國醫學科學大會并獲獎。在1980年的內蒙古科學大會上,就33例斷手移植,2例左足右移植的工作進行了報告,并榮獲了內蒙古科技成果二等獎。
闕教授對環椎脫位的研究與治療,根據力學原理設計了體位牽引復位手術內固定的治療方法,解決了過去手術危險性大、死亡率高的難題。1987年獲內蒙古科技成果二等獎,這項成果,曾在香港學術會議及全國骨科學習班上進行講學推廣。1989年曾應蒙古國衛生部的邀請,在烏蘭巴托進行了手術推廣對頸椎病、脊柱側彎、骶骨腫瘤的研究與治療,均有新的改進,曾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治療實踐,1998年終于對腰椎滑脫的治療找到了新的方法,脫位達到完全復位,這又解決了過去對腰椎滑脫復位難及松質骨螺釘提拉復位易出現再脫位的難題,此項新技術新療法,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先進工作者,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全國邊遠地區優秀醫務工作者,內蒙古醫學雜志優秀編審委員。從 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又授予他白求恩獎光榮稱號。
工作認真,醫德高尚
闕教授在80歲的時候還在為病人做手術。做了一輩子手術,從未出現過重大醫療事故。得到了家人支持的闕老將全部時間和心血,整個的精力,都傾注到了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上。
闕教授上班幾乎沒有固定的時間。來找他看病的人非常的多,在診室門口排成長長的隊伍經常需要護士來維持秩序,闕教授為人非常正直除了急診外拒絕找關系插隊。他不丟掉任何一個患者什么時候看完最后一個病人才休息。“爸爸去哪了?”這是闕教授的兒女們兒時經常問出的問題。有一次闕教授晚上沒有回家,家里人非常擔心,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大女兒闕利亞便找來醫院,原來為了完成斷肢移植的手術闕教授還在手術臺上工作。還有一次也是很晚沒有回家,大女兒再次找到醫院,原來闕教授在工作崗位上突發闌尾炎,自己成了病人在手術臺上接受治療。兒女們經常連續好幾天都見不到父親,闕利亞回憶說她和弟弟妹妹從小就是吃食堂長大的,一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的情景少之又少。
七十年代初有一名北京的知青腿部骨折,在醫院病房緊張,知青沒有地方住,加上經濟條件困難無法在外住房,當時闕教授家只有兩間小平房住著闕教授和他的三個兒女五口人已十分緊張,但闕教授沒有任何怨言的將這名知青接到家里照顧,無償提供吃住,這一住便是近兩月,直到完全康復才離開。九幾年曾經有一名農民患者,在做手術的前一天準備給闕教授三百元紅包,這個錢數以當時的工資水平來說已經非常多了,闕教授卻沒有受到誘惑拒收了紅包,患者的家屬便找到闕教授家里從門縫塞了進去,闕教授很是無奈,第二天手術前又還給了患者家屬,說:“農民朋友種地換錢不容易,不能多收一分錢”。這樣故事還有很多,闕老九十歲時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一提起他的工作和病人就很是激動,病人永遠在闕教授的心里是第一位。闕教授用他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的兒女,他的三個兒女中兩個也成為了醫生,兒子也在醫務系統工作。闕教授就用他這種認真工作的態度,高尚的醫德詮釋著他作為一名醫生的高尚情操。
心系九三,情系家國
1982年當時同為福建同鄉的高級工程師測繪專家九三學社社員錢君偉先生去醫院看病,和闕教授結識。向闕教授介紹了九三學社。闕教授回憶,他看了九三的綱領覺得很好,非常贊同。是一個很好地奮斗目標,對今后的工作也有指導意義。就這樣在錢君偉先生的介紹下在這一年闕教授加入了九三學社的隊伍。
醫藥界是九三學社的重要組成部分。闕教授多次組織成員組成醫療隊到農牧區去防病治病。受到了農牧民的好評,同時也將交接到農牧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情況和要求。把這些情況匯總作為參政議政材料提出。
闕教授擔任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第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委員會顧問。并任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七屆政協常委 ,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闕老說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會議上他參與討論國家大事,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行使了選舉權,授權投票選舉國家領導人。闕老說永遠不會忘記這神圣的時刻。闕老就這樣在完成他是一名醫生的工作外還心系民生,參政議政,不忘履職。
闕教授不僅在自己專業領域成績突出,還為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推薦了一批優秀社員。闕教授人社不久就推薦了自己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同學呼和特市醫院的郭丕功先生加入九三學社,郭丕功先是呼市的第位社員,曾任九三學社呼和浩特市會籌備組組長,九三學社呼和浩特市第一、二屆委會主任委員,在任期間先后介紹了趙純、高昆生呼和浩特地區的中青年英才人社,為九三學社在和浩特市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除此之還有現任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副主委內蒙古醫科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霍洪軍、骨科專家李曉東、曉民、附院婦科主任史肇光先生等批青年才俊是闕教授引人九三學社的。闕教授不但是他們學上的領路人,更是他們加人九三學社的引路人。
桃李滿門,回報桑梓
時年90歲的闕求豪教授滿門桃李,在他的門不僅學子眾多,而且英才輩出,如霍洪軍、李曉東等內蒙古醫學界各有建樹。闕教授甘愿付出,細心教導,用心呵護自己臂膀下學子,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1957年離開家鄉到現在,他只回過家鄉六次,但是每次回到家鄉都為當地居民義診。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于2007年,當時81歲高齡的闕求豪教授攜已年過古稀的眼科主任醫師妻子溫秀云教授、內科主任醫師女兒闕麗亞教授及小兒科主任醫師小女兒闕麗雙回到福建省上杭縣為家鄉父老義診,活動開展兩天就有近千人前來咨詢、就診。每次工作人員讓休息時,闕老總是說:“休息什么休息, 人家大老遠的來看病總要看完再說。”回鄉義診的日子里每天闕教授-家早上四點就要起床開始準備,直到晚上十二點才能休息,當時《閩西日報》以專欄的形式介紹了闕教授的義舉。
在生活中闕教授省吃儉用,他將多年積攢下來的十余萬元捐給希望工程,幫助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家鄉的小學里現在還設有“闕求豪書架”。但因為每次回鄉都是下車就開始義診,一直到返程上車都在看病,沒有空余的時間去看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書架。在他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他的故事已經被人們傳為佳話。他像蠟燭樣燃燒著自己,為他人的健康和幸福耗盡了青春。他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崇高的醫德譜寫出瑰麗的詩篇,他質樸而無私的涓涓愛心,照亮了許多人平凡的生活。
作者:苗 平(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原宣傳部部長)、閆江雪(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參政議政部四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