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來源:人民政協報????時間:2019-08-12
調研組走訪正鑲白旗蒙古族中學
教育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吹響了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一年多來,位于祖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的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現狀如何?7月22日至2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率調研組,圍繞“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主題赴內蒙古自治區開展調研。
7月末的呼和浩特,天長暑熱。調研組的專題座談會上與會者討論熱烈。
“教育廳開發了自治區級控輟保學動態管理數據庫線上填報系統,指導各盟市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建立了‘控輟保學管理數據庫’,強化了大數據精準管理。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啟動自治區‘公費師資培養計劃’。”
“自治區扶貧辦在31個國貧旗縣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7年起給予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新生每人每年1萬元資助。”
“自治區人社廳對艱苦邊遠地區工資標準進行了調整,對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大中專畢業生,可提前轉正定級,并提高1—3檔工資檔次。”
……
聽完自治區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扶貧辦等部門的情況介紹,調研組成員腦海中對內蒙古教育脫貧攻堅的現狀漸愈清晰。
“這場座談會聽下來,總體感覺收獲很大。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扶貧,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邵鴻充分肯定了內蒙古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績。
調研組與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座談
調研組指出,當前,貧困地區教育脫貧領域還有許多共性難題需要破解。一是要著眼長遠、統籌謀劃、科學規劃,建立相互銜接、適應需求、協調有效的教育體系。二是要努力建設一套完善有效的師資供給和培養體系。三是要重視并努力推動民辦教育發展,引導民辦力量助推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四是要在民族地區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真正使“教育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這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創辦于1932年,現有小學教學班6個,幼兒教學班3個,全校師生178名。”翌日,調研組馬不停蹄地趕赴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紅格爾圖鎮中心小學。
“你是那個學校的?這次做什么志愿活動?辛苦不辛苦?”看著眼前還略帶稚氣的臉龐,邵鴻和藹地問道。
“我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實習生,利用暑期來這里為留守兒童開展學業輔導、素質拓展等志愿服務活動,那面還有我好幾個同學呢,我們一起來的,為這些可愛的孩子服務,不辛苦。”清爽的聲音,利落的回答,大家紛紛為這些同學豎起了大拇指。
在烏蘭察布職業學院,調研組走進馬鈴薯實訓中心,詳細了解學校實踐實訓、產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情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一定要辦出特色,更好地服務當地產業發展。”調研組充分肯定該校因地制宜開設馬鈴薯專業的創新思路,希望學校把這個特色專業做精做細,爭取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今夏,豐沛的雨水讓錫林郭勒大草原綠草如茵,野花爛漫。
在蒙古族中學,調研組看到學生們制作的民族手工藝品,精美的蒙古民族服飾、掛毯、裝飾品展現了孩子們的心靈手巧。
“內蒙古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具備特有的產業發展條件,教育扶貧、教育發展應多圍繞鄉村振興和生態產業,職業教育要加強高效農業、現代畜牧業,以及傳統手工藝、旅游文化產業等特色專業、精品專業建設。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民族手工藝品的興趣非常值得提倡。”調研組的專家充分肯定了蒙古族中學的教學方法。
“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已經不是解決‘有學上’,而是怎么‘上好學’;已經不應只滿足于有老師教,而是要想方設法達到有好老師教。”陪同調研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委主委劉新樂說,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委會將對此次調研進行總結,把好的意見和建議上報自治區黨委、政府,為科學民主決策提供重要參考。(本文轉載自《人民政協報》2019年8月9日 03版 通訊員 潘信利 記者 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