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政協委員錢鋒:盡快將新知識、新技術融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方案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智能化時代,應該如何培養制造業工程科技人才?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委、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擬提交一份提案,就智能化時代的制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提案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產業,也是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疫情期間,我國發揮制造業集群和產業鏈優勢,在防護服、口罩、消毒用品等防護物資生產和保障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推動制造業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培養適應和引領未來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就顯得尤為迫切。
錢鋒認為,新時代要求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實現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因此,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要求未來的制造業人才具有多學科知識、跨界整合能力和解決現實工程技術和管理問題的能力,對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
不可否認的是,從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才培養方案和知識體系更新滯后;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工科師資隊伍能力素質建設亟待加強等。
針對上述問題,錢鋒在提案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第一,加快工程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體系再造。
當務之急是要高度重視制造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盡快將新知識、新技術融入工程學科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
長期目標是建設適應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設新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課程、編寫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知識體系,使新技術成為未來制造業人才培養的天然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真正掌握將新技術融入到制造業中的能力。
第二,探索多元化的制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
制造業行業內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創新越來越重要,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十分重要。除了傳統的“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或創業)”科技型人才,還需要“業務員→銷售主管→區域經理→銷售總監”銷售型人才,更需要既掌握工業生產、工藝、研發、質量檢驗等專業知識,也了解物流、法律、環保、項目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對多元化培養模式和雙學位培養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第三,創新制造業工程科技人才跨學科培養方式。
一是打破學科和專業藩籬。組建跨學科的課程和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新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課程并開展教學;二是建立跨學科導師制度。為研究生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和一名智能技術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其開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三是鼓勵跨學科攻讀碩博學位。吸引智能技術領域和制造業領域的本科生跨學科攻讀碩博學位。
第四,大力提升面向制造業的專業師資隊伍綜合能力。
一是創造有利于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條件。組建跨學科的研究平臺和項目,鼓勵制造業領域和智能技術領域的教師開展跨學科的研究,共同攻關制造業領域的智能技術問題。
二是強化對工科教師解決現實工程問題的能力考察。將工科教師在解決制造業現實工程問題的貢獻作為其績效分配、職務職稱晉升、崗位晉級考核中的重要指標,引導其關注并解決當前制造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是增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組建由教師領銜組成的企業實踐團,深入一線,幫助企業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提高教師整體工程科技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