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如何帶動消費?全國政協委員多央娜姆:川渝兩地共塑“巴蜀文旅”品牌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在推動消費回升方面,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要多措并舉擴消費,適應群眾多元化需求。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多央娜姆在這一段文字旁畫了重重的一筆。如何從文旅領域帶動消費?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她帶來的兩份建議都與此相關,“高水平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提案將視野擴展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培育形成更多、更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增長點和動力源。
促消費的著力點在哪里?
“周末文旅經濟”正當時
將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務業作為促消費的著力點,在多央娜姆看來并不意外。
“隨著經濟的大發展,消費的新升級,文旅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幸福產業。”多央娜姆告訴記者,疫情給文旅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有危必有機,隨著疫情的緩解,文旅產業的復蘇是大勢所趨,五一黃金周的出行回暖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短途化、自由行和無接觸化的特點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產品和業態,新需求的背后也為促消費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
“因此,結合新的發展趨勢,成都提出發展周末文化旅游經濟,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多央娜姆介紹,瞄準游客和市民消費體驗需求,成都從12個方面營造周末消費新場景,同時開出實施周末文旅消費優惠制、周末交通便民服務、公共消費服務空間周末延時開放等七條優惠措施。
在多央娜姆看來,豐富優質的供給,不僅開發了更多的周末消費新場景,激發周末消費新活力,也將促進周末文旅消費結構更加合理,持續提升世界文化名城和“三城三都”影響力。當然,目的很明確,“希望能夠有利推動周末文旅消費同比增長超過15%,周末文旅消費占全年文旅消費比重達30%以上。”
傳統電影數字化
促進數字經濟領域產生新的增長點
對于“未來如何釋放文旅產業消費潛力”這一問題,多央娜姆也反復細致思索,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時,她的文件袋里裝了兩份厚厚的材料。其中一份就是關于實施“加強傳統電影數字化和超高清創新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議。
不管是近10億票房的《泰坦尼克號》,還是《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加長紀念版重映票房達1.7億,甚至《一代宗師》3D版重映票房6290萬元、《大鬧天宮》3D版重映票房4950萬元…… 無不傳遞出這樣一個訊息:“舊”電影的恢復和商業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電影多樣化創新發展趨勢。
多央娜姆告訴記者,該領域在國內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當前正是實施“舊電影”超高清創新發展,繁榮線上、線下電影市場的良好時機。因此,她建議實施“加強傳統電影數字化和超高清創新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逐步緩解超高清、高品質視頻內容匱乏的現狀,促進數字經濟(新經濟)領域產生新的業務增長點。
為此,她建議首先要實施傳統(老)電影搶救性保護和數字化工程,建設全國領先的高品質超高清影像數據庫。同時,積極拓展線上電影市場,產生新的收益增長點。
其中,鼓勵修復的數字化高清(2K)電影進入愛奇藝、優酷、頭條等網絡電影市場,培養和滿足網絡電影用戶的消費需求;創新翻拍的4K超高清電影可重新進入院線電影市場,有望獲得新效益;少數經典“舊電影”經過8K數字化后可進入特種電影領域,滿足中高端專業領域的需求,產生新的附加值。
川渝兩地共塑“巴蜀文旅”品牌
合力打造世界級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今年全國兩會中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領域,多央娜姆也不例外。在她看來,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重大工程。
“巴蜀文化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央娜姆表示,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充分挖掘巴蜀文旅資源的獨特稟賦,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對促進西部地區文化繁榮、彰顯西部獨特文化魅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有著重要意義,
同時,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也是促進西部地區跨越發展的重大工程,不僅將有助于打造成渝地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也有助于西部基礎設施提質補短、促進多形式就業。
如何高水平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多央娜姆建議,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并予以重點支持。同時,支持川渝兩地共同塑造“巴蜀文旅”品牌,合力打造世界級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川渝兩地文化同根、歷史同源,既具有共通共享的符號性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獨特性文化,極具融合性、互補性。“多央娜姆說,建議國家支持川渝兩地共同搭建文旅合作發展平臺,完善兩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為基點,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布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的重大項目,形成多個文旅優勢產業集群,顯著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文旅產業競爭力,創新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巴蜀文旅”品牌,合力構建世界級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體系。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