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政協委員楊佳:將文物數字化建設納入“新基建”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楊佳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務院作出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必將有力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當前文物數字化建設,并未被納入“新基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物數字化是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的工作,是文化資源長久保存并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性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楊佳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務院作出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稱“新基建”)的部署,必將有力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當前文物數字化建設,并未被納入“新基建”。
針對我國文物數字化建設還存在著技術手段單一、交互性差,各自為政、共享性差,重技術展示手段、輕文物藏品研究,缺乏文物數字化保護專業人才、對外依賴性強等問題,楊佳提出研究觀點及建議。
將文物數字化建設納入“新基建”。文物數字化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將AR、VR、全景數位掃描、3D打印等全新科技運用到文物數字化建設與保護中,進一步開發數字化展示平臺,實現真正的網上虛擬現實展廳,深入研發手機APP,實現移動端文物數字化共享,并通過人機交互提供更為及時、準確的體驗信息,豐富用戶體驗。
建立文物數字化建設國家標準。標準規范是文物數字化建設與保護工作科學、有序和運行軟環境的基礎保障,文物數字化標準規范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指導性。通過規范文物數字化標準體系,將文物數字化工作從采集、整理、存儲、加工、使用全流程納入標準規范,從而形成標準的數字化資源體系,構建“一站式”文物管理服務體系,大大提高文物館際間的交互性,減少資源浪費,擺脫文物部門各自為政的情況,實現文物可公開數據的資源共享,為文物進一步研究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加強文物藏品深入研究。無論是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還是幻影成像技術,都以文物藏品實物研究為基礎。換句話說,技術展示只是實物研究成果的手段。這就需要通過適當待遇和事業感情,凝聚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專業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研究隊伍,深入發掘歷史,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基礎上不斷推出獨創性研究成果,豐富展示內容,讓觀眾真正從參觀中學習到知識,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文物數字化建設中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建設文物數字化研究機構,加強專業人才教育教學,培養文博知識與信息化技術融通的復合型人才,為企業、博物館及文保單位輸送人才;在相關高校設立碩士點、博士點,加強與各級各類博物館、文保單位合作,拓展應用范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大現有文博、文保人員的培訓力度,逐步提升信息化工作能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物質載體,也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明延續的重要基礎。進一步加強文物數字化建設,有利于實現文物資源共享,突破空間時間局限,增強展示效果;有利于實現文物信息數據保護,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有利于實現文物遺址重建、還原與修復,減輕火災、地震、洪水、戰爭等重大災害帶來的文物損失。
楊佳說,文物的損毀、消失帶走的不僅是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世代文明。一場場文物之殤,帶給世人對于文物保護的深刻警醒。盡力守護她,盡量延緩她的消逝,傳承她的精神,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