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玲代表:甘為生態建設、綠色發展鼓與呼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郭艷玲(左一)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兩年多來,郭艷玲關注的目光一直聚焦在生態建設、綠色發展上。這和她的專長、職業分不開。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的郭艷玲,自1985年參加工作就沒有離開過草原站。她熟悉草原、熱愛草原。對待草原,她特別贊成重保護、輕利用、慎建設的觀點。2018年,第一次參加全國人代會,基于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現實,她建議推廣畜糞養殖蚯蚓促進廢棄物利用,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高度重視,農機司派人來調研,他們認為,這個建議新穎,技術不復雜,是一舉多得的事。經過一年的推動,當地已建設了4家蚯蚓養殖場。這讓郭艷玲非常振奮,看到代表力量的同時,也讓她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2018年,她抽出一個月的時間深入烏蘭察布3個牧業旗進行調研,查閱相關文件、到草原監管部門調查、隨機走訪牧戶、填寫調查問卷,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幾萬字的調研報告,經過修改最后形成了“關于改進完善草原獎補政策的建議”,并在2019年全國人代會上提交。談起這件建議,郭艷玲說,國家從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到2018年已是實施二期政策的第3年,實施的這8年,草原生態恢復如何、牧民生活如何、牧業生產如何?自己就是想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為下一輪的獎補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建議。在調研中她了解到,從2011年草原補獎政策實施以來,項目區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復,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得到有效遏制,草原功能正逐步走向正向演替。以烏蘭察布市為例,2011至2015年,據草原監理部門測定,禁牧區草原植被蓋度呈上升趨勢,產草量2015年比2011年每畝增加9公斤;草原保護工程區內與工程區外相比,植被平均蓋度提高8.7%,植被平均高度提高5.4厘米,干草產量每畝提高25.7公斤;項目區農牧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農牧民的幸福指數及對政府的滿意度也在逐步提升。
通過調研,郭艷玲發現牧民保護草原的意識逐步提高。“牧民對草原的依戀、不舍和熱愛讓我很感動,也很欣慰。國家政策的落實還是要靠群眾,群眾的思想觀念提高了,政策推動就會少很多阻力。”郭艷玲說。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郭艷玲在建議中提出合理調整草原權屬,精準核算草場載畜量,全面實行季節性休牧與草畜平衡、草原補獎資金分段發放,建立激勵機制,設立守護家園補貼。建議被國家林草局列為2019年重點建議。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團審議時作出重要指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郭艷玲聽了特別激動,這讓她更加堅定了重點圍繞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提出意見建議的決心和信念。
2019年的郭艷玲是忙碌的,基層宣講、科普宣傳、科技培訓、對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烏蘭察布的工作,開展農牧交錯帶農牧業現狀調研工作,參加全國和地方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學習培訓視察活動。盡管工作繁忙,她還是擠出時間為她的節約型農業建議做了深入的調研。她說,草原作為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倡導節水減肥,開辟簡約型高質量農牧業發展之路有利于保護生態,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她要把有關建議做細做實,為建議能夠落地提供必要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