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九三學社界別提案選登六:關于加速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提案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安寧療護可以在臨終前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醫護照護和人文關懷等服務。為推進我國安寧療護工作的開展,實現生命全周期的連續性健康服務,2017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開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選定北京市海淀區、上海市普陀區等五個地區作為全國第一批安寧療護工作試點市(區);2019年5月又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區等地啟動第二批試點。據調研,目前全國安寧療護的試點工作推進并不理想,在政策和制度層面存在障礙,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安寧療護服務的供需矛盾突出,服務體系亟待完善。以全國首批試點的上海市普陀區和北京市海淀區為例,安寧療護核定床位累計僅204張,每10萬老人擁有安寧療護床位27張,遠不能滿足需求。目前海淀區僅有2家綜合醫院開展了安寧療護服務項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院等機構尚未設置安寧療護床位,未形成安寧療護服務社區組織網絡。
二是安寧療護的試點政策和配套保障制度缺位。一方面,病房運營存在困難。試點病房沿用按項目收費的方式,很難通過自身的服務創收來維持病房的基本運營;另一方面,績效考核存在偏差。安寧療護病房的平均住院日、死亡率等也成為醫院評審的“拖后腿”部門,阻礙安寧療護工作推進。同時,服務質量缺乏標準。相關服務標準、服務規范、從業人員資質等乏制度保障,無法規避從業風險。
三是安寧療護的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不足。一方面,缺乏從業標準與服務標準。安寧療護服務的專業性強,但缺少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的核心能力標準與培訓規范等。另一方面,缺乏科學激勵機制。職稱晉升缺乏對應的專科體系,需要掛靠在其他學科下;財政投入不足,績效產出相對較低,不能有效激勵安寧療護從業人員。
為此,建議:
一是完善試點地區安寧療護服務體系規劃,建立三級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加強試點地區安寧療護服務體系規劃,在區域層面統籌規劃,從單個機構試點轉向服務體系、服務模式試點。同時,構建三級安寧療護服務體系,明確三級服務體系的職責定位,形成三級醫院安寧療護中心、二級醫院安寧療護站、社區中心安寧療護點的三級服務體系,相互協同,滿足臨終患者不同層次的安寧療護服務需求,同時使有限的安寧療護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二是加強配套保障政策與制度支持,為安寧療護在試點地區的落地保駕護航。在安寧療護病房性質、收費制度建立、崗位績效評定、職稱晉升考評等方面給與相關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具體來講,在病房性質方面,參考急診留觀病房,將安寧療護病房定位為公益性病房,不納入醫院總體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考核,減少醫院在評審方面的壓力;在收費制度方面,借鑒歐美國家和臺灣地區的經驗,采用按床日打包收費方式或服務時長按次收費等方式,通過合理收費制度改革,促進安寧療護機構良性發展,減少機構在運營方面的壓力;在績效方面,增加安寧療護崗位從業人員的引導性績效獎勵;在職稱晉升方面,完善職稱晉升制度,以激勵更多專業人員從事相關工作。
三是在試點基礎上加快推進安寧療護相關制度建設。在三級服務體系建設與試點同時,加速安寧療護實踐相關制度、標準的建設,包括服務人員的從業資質、培訓要求、患者收治標準、三級轉診標準、服務標準、服務規范等。借力專業學會、高校、科研機構等,集專家之力,采用科學的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安寧療護服務標準、服務人員從業資質的專家共識,助力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推進,為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累積經驗。(擬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