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人大代表張偉:培養“能防善治”醫防復合型人才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江西省委會主委、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張偉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警示我們:預防仍然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當前,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迫在眉睫。
從政策層面,要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機制,將大健康理念融入醫學教育;推進醫防協同資源共享,促進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人員、信息、設備、研究平臺等資源共享;深化醫防協作,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間的合作和指導;提供資金支持,加強對公共衛生機構基本建設、設備配置、重點學科建設、科研、人才培養等投入;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將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醫院感染防控等服務納入轄區醫保基金總量“包干”管理。
從醫療機構層面,要在發展醫學科技、開展醫療健康實踐的同時,將預防的理念貫穿于整個診療工作中,與疾控中心緊密銜接消除疾病影響因素,構建新型醫防協同機制,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協同運行,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國。
同時,加強醫學人才培養對于提升醫防融合能力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臨床醫學專業和公共衛生專業是兩個獨立專業,在高等教育、就業環境、在職培養等多個方面存在明顯界限,不利于培養具備醫防融合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醫防脫節的問題暴露,臨床醫生與公衛醫生缺乏有效協同,影響了疫情判斷、處置的準確性、及時性。反思后提示,要在知識體系、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等方面將兩者結合。據此,建議從人才培養源頭上推動醫防融合,對臨床專業學生,加強傳染病防控能力和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養;對公共衛生專業學生,合理設置臨床知識的教育和實踐,推進臨床教育和公共衛生教育相互融合。同時,鼓勵醫學院校開展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合理增加公共衛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課程,聯合疾控中心培養公共衛生人才,強化實踐教學、現場教學,培養“能防善治”的醫防復合型人才。
(來源/中國衛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