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劉忠范:“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是“熬”出來的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是熬出來的,不是簡單用錢砸出來的,更不是突擊出來的。”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劉忠范建議,要在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頂層設計,解決創新資源碎片化、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割裂等問題,夯實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劉忠范
長期在科研一線工作,劉忠范認為,創新資源碎片化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傳統的思維慣性讓人們喜歡關注‘增量’”。劉忠范說,比如熱衷建設新的創新機構、基礎科學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研發機構、產業園、示范區等,令人眼花繚亂。如果把每個實體創新平臺比作一個“樁子”,樁子林立,就會形成過度分散的碎片化創新資源。而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個或多個“樁子”,目的是搶資源和切蛋糕。
“這種‘一女多嫁’的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劉忠范認為,頻繁的競爭性申請、評比檢查和文山會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精力,科研人員很難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做事。
從事石墨烯研究十余年,劉忠范認為,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而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的割裂現實是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必須直面的基本問題。
他舉例說,當前國企和央企具有創新潛力,但創新意愿不足。而私企和民企通常有創新意愿,但缺少創新能力和潛力。如何從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解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是改革的深水區,也是必經之路。
劉忠范建議,成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咨詢委員會”,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解決花樣繁多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一擁而上”的混亂現狀。同時,明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角色定位,分層布局,分類管理,避免過度的功能重疊。
此外,制定國企、央企的研發投入紅線,確保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大對私企、民企研發投入的政策傾斜。強化市場牽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補齊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缺口和短板,鼓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解決現存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