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趙雯:加快培養知識產權高端人才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趙雯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亟待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人才“十四五”規劃》,加快相關高端人才培養。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需要大量“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化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人才隊伍”“能夠促進知識產權資本化和產業化的知識產權高效運用人才隊伍”,也需要“有理工、管理、法律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素質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人才隊伍”,當前特別需要“擁有國際視野,具有豐富國際交流經驗和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知識產權國際化人才隊伍”,以及“知識產權審查、宣傳等各級各類基礎人才隊伍”。
嚴峻的現實是:目前設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的高校僅100所(在全國高校中占比不足3%),每年畢業生不足2萬。“十三五”期間,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共約69萬,要實現2025年知識產權人才隊伍規模超過100萬的目標,缺口很大。加之僅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等少數高校開展知識產權方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具有國際視野、交叉學科背景的知識產權高端人才缺口更大。
剖析原因,在于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起步較晚(1993年北京大學法學院成立我國第一所知識產權學院),長期存在相關院校少、師資缺、低水平重復、國際化程度低等問題。加之現有學科體系下,知識產權培養層次偏低,多數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以法學學位為主,其專業方向、培養層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難以滿足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服務、國際化的現實需要。
我國科技企業在引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西方國家不斷強化的技術壁壘,遭遇專利侵權、專利陷阱等種種風險。美國的長臂管轄、制裁遏制,先進國家的技術壟斷、設備禁售,無不是以專利壟斷為武器。新形勢下,國家急需具有豐富國際交流經驗和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知識產權國際化人才,深度參與國際知識產權治理,應對知識產權國際競爭,捍衛國家利益與安全。企業急需大批有理工、管理、法律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素質知識產權高端人才,提高知識產權自我保護與依法維權能力,提高避免侵權、規避陷阱的應對能力。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應對挑戰,亟待提高知識產權學科地位,改革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健全頂層設計。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服務、國際化涉及諸多行政管理部門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知識產權人才具有復合型、專業化、重實務的特點。其高端人才培養應以《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為指引,從國家層面健全頂層設計。一要成立國家知識產權研究院,薈萃現有高層次研究力量,建設世界一流的知識產權智庫;二要將知識產權明確為一級學科,下分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服務、國際化與基礎五個二級學科,細化培養方向;三要逐步增加知識產權碩士點、博士點,擴大培養規模。在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主導下,選擇有條件的高校開展知識產權一級學科建設試點。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以分級分類培養復合型、專業型人才為出發點,規范學科培養體系及相應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實務要求。
堅持優增量與強存量并重。借鑒培養工商管理碩士的成功經驗,支持高等院校在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培養中引入實務師資、增加實務教學、提高實務能力。擴大現有知識產權人才的繼續教育范圍,采取進修、培訓、輪崗等形式,幫助他們及時更新理論知識、提高實務能力。優增量與強存量雙管齊下,盡快滿足現階段知識產權各領域、各環節、各層次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深化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提升向國際知識產權機構輸送中國人才的能力,推動構建開放包容、平衡普惠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推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合作。(轉自聯合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