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王老師和陳老師的學生,我從1987年開始在恩師身邊學習、工作,直到2006年2月13日王老師去世,19年。從王老師去世到今天,又過去了11年了。加起來一共30年了。我這近30年來的學習和工作,一直受益于王老師、陳老師的指導,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上也會永遠受益于王老師、陳老師的精神鼓勵。
王老師雖然離開我們了,但是王老師的技術還在造福于每一位使用漢字的人們,王老師提出的“科研為社會服務”、“產學研相結合”的思想,還在指導著我們繼續從事科研工作的方向。我們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是王老師一手創建的,目前我們研究所的研究內容,還是80%以上是與媒體技術相關的。我們彌補了我們研究所曾經的短板,也就是論文和教學,但是我們并沒有放棄我們的長板,也就是成果的轉化應用。
我們繼承了王老師、陳老師開創的媒體技術的研究,并加以發揚光大,把媒體的數字化技術擴展到智能的媒體化技術。例如,機器人自動寫稿極大地提高了寫稿的效率,手寫個性化字體的自動生成干技術達到“見字如面”的效果,跨媒體的檢索和監管技術使得媒,體大數據不僅能存得下、還能管得住、用得起,還有計算機視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版面理解技術,知識服務技術,等等。
大學里普遍把論文看得很重,把應用看得相對輕一些。我們研究所的老師不僅要把研究成果寫出好的論文,還要實現成果轉化,要比單純的寫論文辛苦一些。雖然現在還是壓力很大,時常感到很累,但是和王老師當年攻克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技術比起來,條件己經改善太多了。
當年王老師扶持我們成長,我們這些師兄弟們也要學習王老師扶持年輕人的精神,培養研究所年輕的一代。今天再回憶王老師的事跡,緬懷他的精神,我們更有決心要把王老師開創的事業繼承下去,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社會的產品和應用,在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此稿為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郭宗明在紀念王選同志誕辰8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